西方学术与中国学者在17世纪和18世纪相遇之后,使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考察这些变化,已经成为学术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意在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儒家学者对于西方自然科学的反应与西学究竟
清代学术,以整理和总结中国数千年学术为其特征,而最能体现此一历史特征者,则为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自前辈大师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钱穆、侯外庐、杨向奎诸先生开启先路、奠立藩篱以来,学人对乾嘉学派与乾嘉
清嘉庆时期学者江藩(1761—1830),以纂《汉学师承记》一书而闻名于世。该书突出表彰了清代尤其是清中叶考据学家的经学研究成就。包括江藩在内的这部分学者中,在致力经史的同时,有的又兼擅天文、历法与数
清代汉学自顾炎武开山,阎若璩、胡渭奠基,惠栋确立之后,至乾隆、嘉庆年间发展至极盛,由文字、音韵、训诂入手以寻求经书义理的主张,历经几代学者的推阐,也成为汉学家普遍信奉的治学宗旨。就连激烈反对汉学的理学
晚清时期,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术现象,是西方近代学术门类传入中国后引起中国传统学术门类的分化,并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本文主要从西学“移植”和中学“转化”的角度,揭示晚清时期中国学术门
乾隆、嘉庆时期,民间宗教和农民革命两大运动错落交叉,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清起义(或反清活动)构成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福建的老官斋教和四川的糍粑教就是组织和领导反清斗争的两个教派。本文依据官私书籍和档
乾隆、嘉庆时期,随着清朝统治走向下坡路,各地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日趋活跃,有的还组织和领导了人民群众的反清斗争。陕西、甘肃地区的悄悄会,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依据官书私籍和档案资料,对悄悄会及其反清活动作一
乾嘉学派,于“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1。它不仅是清朝学术思潮的主流,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学术流派,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这里仅就乾嘉
乾隆时期,凭借康熙朝奠定的雄厚国基,经历雍正13年间的励精图治,清朝统治达于极盛。嘉庆朝上接乾隆之盛大,下连道光之衰微。它既有盛世的余辉,也呈露了衰世的迹兆,是清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经
明清时期的秘密教门(也称“民间宗教”或“秘密宗教”),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秘密结社。明中叶罗梦鸿倡立罗教后,在民间很快拥有大量信徒,罗梦鸿也从一名穷苦的退伍运粮军人,通过传徒,“广远来馈赠颇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