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精于*运行规则的人物相比,康有为更像是个孤独无助的“先知”和预言家。《大同书》的出世在满眼充斥着功利心的芸芸士子之中,总算留住了一丝乌托邦的想象种子,使他比同时代那些热衷经世技术的乱世英豪更多
从19世纪下半期起,跨延整个20世纪的左翼思潮,其出发点之理想主义色彩,有相当强的道义力量: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国际主义情绪,世界大同理想,至今对我们这个种族纷争的世界,仍有强烈感召力。
引言 以往研究维新变法历史的一些主要学者,注意到康有为为减少推进变法的阻力,利用了孔子这个招牌:但是只是把这作为他变法的权宜手段来看,是新内容而旧形式(注:“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
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全面科学地重新审视和评价康有为及其变法维新,从历史的全过程去正视他的“功”与“过”,不应只是局限于*文化的一贯视角,而且也要从科技经济的新视角去看待这个历史人物,才能有助于
剖析康有为的开制度局主张,对于正确评价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和戊戌维新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开制度局主张的提出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的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
从19世纪末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有人致力于将儒学改造为宗教的努力,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倡导者和实践者是被称为“孔教之马丁·路德”的康有为,他因此以“圣人”自居,而传统士大夫却视之为孔门叛逆,总之,这
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对青岛可谓情有独钟。他晚年不但选择青岛定居,且愿死后葬于青岛。这固然因青岛的美丽让他着迷,同时也因他在青岛找到了“风水宝地”,认为长眠在这里可与碧海蓝天永处……然而事实却大出
核心提示:吕氏和宫人鱼氏行为不检点,与宦官私通。朱棣虽有察觉,但却因宠爱吕、鱼二人而未做处置。二人知道隐秘泄漏,惧罪自缢。这一下事情就闹大了。朱棣认为坏事都因吕氏所起,便把吕氏的侍婢都拘来审讯。这些侍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日趋加重,甲午战争一役,更给中国带来巨大震动,亡国、亡种乃至民族文化的毁灭顿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康有为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奔走于救亡活动,而保教又是其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康有
关于康有为之死有三说:一病故;二被前清慈禧太后生前所遣杀手下毒;三被国民党特务下毒。前一说为正史说法;第二说理由未必充分,盖康氏晚年支持清室复辟,戊戌变法时的恩怨已发生变化;第三说迄今未见任何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