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从 格致 到“科学”的词义考辨

来源:王朝搜索
 
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从 格致 到“科学”的词义考辨

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科学”(或称“格致”)在时人的言说中,已成为一个流行词。人们最初沿袭明末清初时的观念,以“格致”来称呼这种西来的知识,而后引进日语词汇“科学”取代“格致”。近年

清末国人对阿拉伯史地的记述

中国对阿拉伯地区很早就有了解,《史记·大宛传》和《前汉书·西域传》所记的条枝就是阿拉伯。唐宋的中国古籍称阿拉伯为大食国,元史中称为天房或天堂,明史则分为天方、默德那、阿丹互不通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边界的重设从清末有关采生折割的反教话语看中国人空间观念的变化

一、内与外的边界:民族主义与对身体残损的想象: 无人否认,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谣言的传布与想象密不可分,长发碧眼的外国人初入 中国时由于其体发肤与中国人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于是在华夷之辨的古老格局中

康熙后期经营西疆失载年月满文档案考辨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3673条《谕策妄喇布坦防范哈萨克等来侵等事》为康熙五十一年岁末所书敕谕底稿。将此条敕谕与该书第2112条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十四日《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等奏请回文策妄喇布坦片》

“人吃人”考辨:欧洲史上食人远比中国普遍

笔者以前撰文时,曾引述人类学家的话:“猪肉之味近人肉”,猪肉因此成为非素食人类之至爱。后来想起,这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岂非说明人类曾以人肉为主食?思之不禁骇然,但仔细再想,在马牛羊鸡犬豕等未为人类

蔡锷名字考辨

不久前,有人提出,蔡锷将军的名字是萼而不是锷。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今存蔡锷将军的手书对联“誓师伏波庙,倚马剑门山”一幅,署名“蔡萼”,钤印章二方上刻“蔡萼之印”和“松坡”。第二,“世俗误萼为锷

戴震哲学与《几何原本》关系考辨

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的一个大学问家,他所生活的时*据之风盛行,同时又是明末清初以来西学东渐的尾声。一些学者注意到戴震对中西算学颇为精通,因而依据西学东渐这一历史背景来研究戴震哲学的特色、渊源,其中有一个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事迹考辨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事迹的真相至今不清楚。论者多数因其寄希望于当权的*人物,认为是倾向改良的表现,并由此判断孙中山思想的发展是从改良到革命。此说与孙中山早年自命“洪秀全第二”的造反思想不合。孙中山自称“余

杨秀清逼封万岁考辨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所以,一百多年来,在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天京事变中,一个绝大的事件是东王杨秀清为北王韦昌辉所杀。关于杨秀清被杀的原因,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

洪秀全死因及遗诏考辨

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由于对所据史料的分析判断不同,得出结论也不一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多著作从曾国藩奏稿以及被曾国藩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