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驻外使节对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与传播

来源:王朝搜索
 
论早期驻外使节对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与传播

互派常驻使节本是近代国与国交往中的正常现象。但是,1876年以前(尤其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处理中外关系时却坚持奉行所谓天朝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外之间不存在对等性的外交关

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早期输入

熟悉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人都知道,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主要来源于亨利·乔治和约翰·穆勒的土地国有主张。西方土地国有思想的输入显然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按照孙中山的说法,他在旅欧期间(189

晚清西方传教士对儒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而又因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关怀得以较早接触中国文化的西方传教士,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具备条件对中西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的群体。传教士在宣教中发现,他们必须面对以儒学为核心

戊戌维新派认识、抉择西方文化的几个特点

戊戌维新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转变和中国近代文化逐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新旧文化并立,中西文化并存,并且各种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在这种文化变革的大潮中,作为中国新文化的代表者,戊戌维新派对西方

16至18世纪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

大航海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区可以划分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外,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印度教佛教)文化圈,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圈和欧洲(基督宗教)文化圈。大航海以前的中西关系就是中国与其它这

早期驻外使节对晚清经济变革的贡献述论

在一个旧秩序日趋崩溃的转型社会中,经济变革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先进中国人行列中的一个突出群体,早期驻外使节的活动远远超越外资范畴,与晚清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且就总体倾向性而言。其认识和作为紧

近代首任驻外使节郭嵩焘

1874年8月22日,柏郞领导193名成员的远征队,从上海溯江而上,经贵州入云南,沿途得到清政府的“允行”和地方政府的“送护”。担任翻译的是英国公使威妥玛派遣的领事人员马嘉理。1875年2月21日

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

面对着千古未有之变局和不愿打开的国门再也无法关闭的现实,自19世纪70年代以降,清朝被迫依次在英、美、秘鲁、西班牙、日、德、法、俄、意等国设立驻外使馆,对西方的遣使要求作出对等性的反应。伴随着郭嵩焘、

章太炎对 本土经验 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

近代社会转型牵动着文化的转型,文化人的定位也由传统的“士”走向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近代知识分子的崛起与其知识结构的变更相勾连。西方的社会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介绍是其重要标志。章太炎作为国学大师,

清代西方美学观念和知识在华传播考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从西方传播进来。现有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在谈及西方美学在华传播的时候,一般都从王国维说起,认为他不仅在中国最先引入了“美学”这一词汇和概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