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前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与日本一战的失败,使中国人彻底明白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处境。如果说在此之前人们还可以陶醉在所谓的“同治中兴”中而拒绝了解世界的话,在此之后就很难再找到什么借口。这
面对着千古未有之变局和不愿打开的国门再也无法关闭的现实,自19世纪70年代以降,清朝被迫依次在英、美、秘鲁、西班牙、日、德、法、俄、意等国设立驻外使馆,对西方的遣使要求作出对等性的反应。伴随着郭嵩焘、
天朝宫殿圣天门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设置了自己的门牌 天王金玺 1853年12月6日,一艘法国军舰缓缓驶近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军舰上的乘客是法国驻中国公使布尔布隆及其随从。此时是早晨6时,他们正在
英国对中国交涉全权公使、著名侵略分子、 香港殖民地政府第一任总督——璞鼎查 璞鼎查(HenryPottinger,1789一1856)英国人,是鸦片战争时期,积极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强迫清朝政府签订
1898年,萨拉·康格女士(sarah PikeConger)跟随丈夫——美国驻华公使爱德温·赫德·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43~1907)来到中国,在北京住了7年。在华期间
(克林德当年被击毙的地点) 克林德(1853--1900),德国外交官,1881年来华,曾任广州等地领事官,光绪二十五年(18
德国公使被杀之迷 1900年6月20日上午,时任德国驻华公使奥古斯特.冯.克林德在去清政府总理衙门途中被杀,此事不仅轰动一时,还成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导火索之一。至于事件的真相
在一个旧秩序日趋崩溃的转型社会中,经济变革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先进中国人行列中的一个突出群体,早期驻外使节的活动远远超越外资范畴,与晚清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且就总体倾向性而言。其认识和作为紧
互派常驻使节本是近代国与国交往中的正常现象。但是,1876年以前(尤其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处理中外关系时却坚持奉行所谓天朝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外之间不存在对等性的外交关
晚清中国向海外派驻使领,始于1875年8月郭嵩焘出使英国。 两年后,清政府应郭氏之请,首次向新加坡派驻领事,随后又先后向日本、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国派出公使,在南洋、日本、澳洲等地的商埠设立了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