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管理(总第19期)》刊首所载萧功秦先生之《关于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下简称萧文)一文拜读后,获益匪浅,感触良多。由此引发我对清末“保路运动”的兴趣与思考,较萧文也有些不同意见。现将几点心得行
一、清末革命与改良的两次大论战 第一、清末大论战的历史由来 已经去世的邓小平先生曾大言“改革是前人没有作过的事情”。但是,仅在中国,着名的西太后就曾作为“总设计师”,而推行了前後两度、长达五十年的“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经济和*力量的变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等种种原因,传统文化不能不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在近代演变的历程,给人们留下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
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已连续多日登载《历史回访·抗战实录》,许多鲜为人知的抗战文物跃然纸上,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催人奋进,不断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与视觉,引领大家走近一段段鲜活而难忘的历史。 可以说
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产阶级立宪派一直以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面貌影响着这一运动的发展进程。分析和研究立宪派特别是湖南、湖北、四川三省的立宪派在保路运动中的活动,
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第一部研究清末历史与辛亥革命史的历史著作均涉及到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保路运动”。传统观点认为,清政府以铁路国有来出卖铁路主权,爱国的士绅商人与民众纷起反抗清政府的卖
10月8日,四川各界代表数百人聚集在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前,参加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纪念活动,缅怀在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的民主志士和革命先烈。图为纪念活动现
湖广总督任上的端方本文摘自:《书屋》杂志2009年第9期 作者:黄波 从王国维的一首悼亡诗说起 1912年,时为民国元年,在日本留学的王国维挥笔写下了一首悼亡诗《蜀道难》。起首即悲叹:“对案辍食惨
杨奎松 “我研究建国史,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要了解,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为什么会一步步走上了‘文革’那样一条道路;想要考察今天的许多积重难返的问题,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谈及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汉时期的太学生运动受到史家比较多的关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形成了以品评人物为基本形式的政治批评的风气,当时称为“清议”。太学成为清议的中心。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