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90年代前期,中国出现了“洋务运动”。由于客观形势对教育的需要,洋务派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某些改革。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 洋务派认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的30多年间,洋务运动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它标志着中国被西洋大炮轰出中世纪以后,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威胁与逼拶之下,缓慢地走上畸型的近代化之路,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也部分地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一个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近代化起步的洋务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清政府大力引进西洋军事武器、先进的生产技术,扩大中外通商局面,培养了近代人才,在“自强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有深刻影响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由于这场运动在时间上与洋务运动前后相继,洋务派人物又活跃在戊戌时期的*舞台上,所以探讨洋务派与维新运动的关系自然成为研究维新运动的题中自有之义。
晚清海关简介 中国古代海关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海关,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上溯至三千年前的西周。秦汉以后,关卡增多,开始征收关税,海关制度逐步建立,但大都偏重于陆地关津。唐宋以后,随着海上交通贸易
19世纪60年代,一场以“采西学”、“制洋器”、发展近代企业为中心的近代工业化浪潮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其领导力量便是人们常说的洋务派。在这个复杂的群体中,既有执掌中央枢要和地方军政大权的官僚如奕訢、
一、经济近代化与市场的关系 开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可视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二次大战后,西方史学界对经济近代化的看法有所改变:过去十分强调工业革命,现则认为欧洲经济的变革始于16世纪的重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国与一衣带水的日本都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把日本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明治维新”。它们都是一场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欲使国家走向世界,
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了主管外交和通商的中央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文祥三人为该衙门“管理”大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总理衙门又成为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