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体西用”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演进过程作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中体西用”虽以“中学为体”,但其着重点在提倡“西用”,确认西学辅助作用之价值,强调引进西
甲午战争的惨重失败,引起举国上下的震惊与悲愤。如何从亡国灭种的险恶前景中解脱出来,已成为朝野上下一切有识之士所共虑的迫切课题。一场以救亡保国为宗旨的维新变法运动终于兴起,并异常迅速地形成高潮。与这场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的产生和形成是中国古老的知识界在经过巨大的震裂以后急骤转变的结果。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欧风美雨的冲击,一大批封建文人、学者官僚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中,挺身冲出封建营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主义帝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国家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已有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资本主义列强国家正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为了自身的资本积累,加强了向中国、朝鲜、越南、缅甸等亚洲各国
一 大清王朝以少数民族问鼎中原后,满洲贵族就曾经高唱满汉一体,实际执行的却是强满抑汉。在*上,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名义上是满汉各半,实权则操之于旗员之手,汉员不过备位而已;军事上,领兵大权“不轻
最近十余年,海内洋务运动史研究是以《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发表姜铎、黄逸峰《重评洋务运动》而拉开帷幕的。十余年洋务运动史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最突出成果是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晚清统治集团出于“自强”、“求富”的需要,不论是在物质建设方面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都进行了初期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出现了许多为以往的历史活动所未能提供的新鲜东西。提倡学习“西学”、
中国近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并非直线地扩伸。中西文化的结合才是近代文化的主要形式。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中华文明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建立起近代文化。 鸦片战争以
洋务官商体制是19世纪后半期晚清*的产物。随着这个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官商”群体。洋务官商体制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制度化的近代工业发展道路,但它又难以引导中国工业化
历史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如贞观年间,在莆田(福建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