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儒学的近代转换

来源:王朝搜索
 
康有为与儒学的近代转换

康有为一生的文化学术活动,可谓波澜壮阔,恣意汪洋,但其主体或主干是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这种改造和重构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援西入儒,化合中西,赋予儒学以新的内涵。笔者谨以康有为对仁、礼、智的诠释为

儒学在近代中国

尽管孔子一生困顿,命运多蹇,但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学,孔子的地位就日益提高,以至于达到“吓人的高度”。1在漫长的近两千年的岁月中,很少有人敢向孔子的这种崇高地位挑

康有为

康有为 出生 1858年3月19日 广东南海 逝世 1927年3月31日 山东青岛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国*家、思想家、教

梁启超为康有为弭祸——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之四

《梁启超年谱长编》辑录梁启超与友人往来函札多通,一向为研究近代史研究者所珍视,但该书所辑梁札仍多有遗漏,并非全部。我曾见过梁启超致康有为函抄件一通,为《长编》所未收,诸种研究梁启超的著作也均未提及。函

康有为有无劫制慈禧的计划

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把这一运动推向高潮,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领导和光绪帝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新法,这引起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极大恐慌和仇视,他们决心扼杀这一进步运动,

论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

康有为一向被视作维新运动的领袖和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但是这种观点在近些年不断遭到质疑。例如胡绳先生在他的名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说:在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并不实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路线,

儒家制度化重建的尝试(1890-1919)——清末民初康有为与孔教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制度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儒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体制性支持,造成了儒家“魂不附体”的状况。然而一部分富有保守情怀的中国精英分子,意识到儒家的意义系统对于变乱时期的中国的社会

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受到今文经学的影响,我在《康有为和今文经学》一文中已经有所阐述(注:见《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近代人物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近年有人认为他的理论来自西方进化论,

康有为与戊戌 新学 的形成

王先明(1957-),男,山西屯留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生,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 近代“新学”是相对于旧学而言的中学的近代形

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活动探微

迄今为止,能够直接全面反映康有为光绪十四年(1888)在北京活动情况的原始资料极为罕见。我们所据以研究康氏当年活动的文献,基本上是回忆录这种次生形态的史料(主要是康有为本人的自编年谱及其弟子的著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