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后,东邻日本神话般崛起与中国缓慢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抱着救国救民的意识,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日本学习近代化的知识,不少有识之士纷纷东渡考察日本的成功经验。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及赴日考察官绅归国后,在
自从鸦片战争后,几代先进的中国人曾以急起直追的心情努力学习西方,以求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在这当中,梁启超的积极贡献和某些消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十年前,人们偏重揭示他的负面影响,近几年,人们往往回避他
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目的开始举办近代军事工业,规模较大的有: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中国史学家对沪局、闽局、津局的研究均有许多论著问世,唯独对成立早、延续历史
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线索问题,是近年来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少学者专家根据新掌握的资料,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了探索。他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说法,提出了新见解,把中国近代史
本文试就辛亥时期留日学生的乡土思想与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作一论述,以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提供一个新视角,并试图对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传统思想予以新的评价。 一、乡土关系:血缘宗族与同乡师友 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
中国留学生始于近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于是,学术界有十代留学生的说法(也有八个阶段之说)。女子留学晚于男性。然而,女留学生的出现却在转型时期的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妇女*地位、社会
一般而言,所谓“留学生”是指留居国外学习或研究的学生。但近代甘肃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民生艰困,风气闭塞,不易选派国外留学生,故近代甘肃有国内留学一说,即凡甘籍学生到兰州以东之西安、京、津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封建官绅所以成为反洋教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国资本主义利用洋教对中国侵略之外,太平天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是造成封建官绅极度仇视洋教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对
近年来,海内外关于1895年创立的台湾民主国的研究日益增多。有的学者扩展视野,将其作为洋务与维新运动的交合点,从而多少改变了孤立偶发事件的印象〔1〕。在研究庚子勤王运动的过程中, 作者通过解析史料史实
据考古发现,日本列岛长期与大陆紧密相连,大约在一万年以前才逐渐形成目前这种一水相隔的状态。地缘的相近,决定了中日两国必相往来,而文字的相亲,极大地增加了交往的密度。自古以来,中国的载籍对日本以及中日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