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来源:王朝搜索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在世界近代史上,当一些落后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或宰制时,往往引发民族意识的觉醒并由此导致民族文化思潮的激荡,这是为数颇多近代化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中国,中体西用论的产生,乃是洋务派开

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大多是近代化的主导力量,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中国的资产阶级则由于种种难以避免的弱点,无法承担中国近代化主干载体这一历史使命。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它在中国近

中国晚清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起步

对于“外交”一词,人们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各国的学者为外交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所有的定义和解释当然都带有不同的历史时代与社会文化的特点,以及深刻的阶级烙印。比如:西方学者或外交家将之称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巨大挫折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各种势力集团演出了一

浅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拓荒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80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本文仅就他在洋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领域中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课题之一,形成了“太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太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50周年,近来,国内对太平天国的研究再次掀起一个高潮。

甲午战败与中国近代化的巨大挫折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各种势力集团演出了一场

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19世纪传播到美、亚诸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外交形势的压力,清政府也开始接受国际法。1864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Ma

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

一 长江中下游城市走向近代化是吸取外来文化的结果,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在当时,这样清醒的先进人物是极少数,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民主-

P 孙中山强调,民主共和不仅仅是革命的目标,而且应当在革命一开始,在革命过程中,都是“万不可少的”。这一点十分重要。参加革命的人如果对此不自觉,不能时时严格约束自己,尽可能用民主共和的原则和精神处理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