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使臣制度的创立,是近代中外关系上的一件大事,由于使臣制度设立之后相当长时期内,使臣不隶属于专职的外交机构,官职既非实缺,归国后也无升迁的专途,其选用以至出使活动往往受到*派系及其复杂关系的影响。*
在一个旧秩序日趋崩溃的转型社会中,经济变革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较早走向世界的先进中国人行列中的一个突出群体,早期驻外使节的活动远远超越外资范畴,与晚清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且就总体倾向性而言。其认识和作为紧
面对着千古未有之变局和不愿打开的国门再也无法关闭的现实,自19世纪70年代以降,清朝被迫依次在英、美、秘鲁、西班牙、日、德、法、俄、意等国设立驻外使馆,对西方的遣使要求作出对等性的反应。伴随着郭嵩焘、
晚清中国向海外派驻使领,始于1875年8月郭嵩焘出使英国。 两年后,清政府应郭氏之请,首次向新加坡派驻领事,随后又先后向日本、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国派出公使,在南洋、日本、澳洲等地的商埠设立了领事
清朝 时在北京的朝鲜官员 今天的 南朝鲜 ,在 古代 与中国有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在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更与明、清两朝都
清朝时在北京的朝鲜官员 今天的南朝鲜,在古代与中国有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在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更与明、清两朝都建立了藩属关系,使节往来频繁。出使明、清的朝鲜使臣,“在每年的几乎同一时
今天的南朝鲜,在古代与中国有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在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更与明、清两朝都建立了藩属关系,使节往来频繁。出使明、清的朝鲜使臣,“在每年的几乎同一时期,经过几乎相同的路程
清朝时在北京的朝鲜官员 今天的南朝鲜,在古代与中国有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在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更与明、清两朝都建立了藩属关系,使节往来频繁。出使明、清的朝鲜使臣,“在每年的几乎同一时期
今天的 南朝鲜 ,在 古代 与中国有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在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更与明、清两朝都建立了藩属关系,使节往来频繁。出使明、清的朝鲜使臣,“在每年的几乎同一时期,经过几乎相同的路
互派常驻使节本是近代国与国交往中的正常现象。但是,1876年以前(尤其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处理中外关系时却坚持奉行所谓天朝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外之间不存在对等性的外交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