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年后清代陆军军制的演变

来源:王朝搜索
 
一八六○年后清代陆军军制的演变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军事制度,和当时的*与经济状况、国内外环境以及历史传统影响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整个清代,受国内外冲击较大,反映在军事制度上也特别多变。按其发展变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一、

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建立及其演变

历史 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共存在过155年。 议政工大臣会议的出现,显然是受奴隶制末期军事民主合

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清代的学术思想是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而每个时期学术思想所表现的形式、反映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阶段,都与其所在历史时期的*、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体上说无不受该时期的*、经

清代 通经致用 观念的演变

通经致用是儒学核心价值观念之一。简单地说,通经致用就是指通晓经术以达到实用目的,“致用”在儒家那里主要指立德与立功,前者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后者强调经学对社会的*干预,这种干预一方面要解决政权合法性问题

清代东北沿岸在地缘*概念中的演变

19世纪初,清朝关于东北沿海的战略思想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一地区和它的港口开始被看成为从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各省到东北所形成的商业和航运网络(可称为商业通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注:参见

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演变

中国古代的钱粮奏销是财政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奏销制度是否完善,奏销政策是否适宜,直接制约着财政收支的正常运作。本文试图通过“奏销行政组织职能与奏销程序”、“常规奏销制度及政策演变”、“战时奏销制度

论清代西藏行政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清朝在西藏建立起直接统治是以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军驱逐准噶尔势力为标志的。也有人认为应提前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廷遣赫寿入藏,甚至更早。因赫寿此行“目的在于加强清政府对西

清代的军制

作者:韦庆远 清代军制是从八旗制度发展而来,并以旗作为军事编制的单位。满族崛起于东北初期,军制即政制,两者并无重大区别。随着后金国势力的迅猛发展,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开始定

清代冰上运动样样俱全从满族滑冰行军演变而来

宫中冰嬉图局部 冰嬉图 滑冰是我国古代体育的组成部分, 据《隋书》记载,当时北方的室韦族人在积雪的地方狩猎时“骑木而行”。从元代人骑木的解释即是滑雪、滑冰,当时人们还把它用在交通

大唐帝国军制

高祖龙兴太原,废府兵为私兵,设大将军府,置左、中、右三军,中军由四子领;左、右军各设大都督一人,由长、次子分领,并各有三军,六军各置统军一人。定鼎后,与初唐、中唐、晚唐的社会形势相对应,其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