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族宗族政策

来源:王朝搜索
 
清代民族宗族政策

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指清代满族统治者对于我国边疆各地区各民族创制、执行的不同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近10多年来,论者对此多有评述1,兹文重申己见,或亦同行专家所乐意倾听者耶? 满族作为继蒙元之后入主

清代前期的文化发展与文化政策之得失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一共经历了268年的时间,前后跨越了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这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我觉得有两个特点,决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别于以往历朝历代的独特地位。一个特点,是它在某种

清代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兴起和发展

丹噶尔即今青海省湟源县,以其地有著名的黄教寺院栋科尔寺(建于1652年)而得名。“丹噶尔”即“栋科尔”之异译。清雍正前,丹噶尔为青海和硕特蒙古领地,雍正二年(1724)划归甘肃西宁府西宁县。道光九年(

清代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四题

有关清代西北边疆民族史及民族关系的研究,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使人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但因史料关系,不少问题至今仍处于扑朔迷离状态之中。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张冠李戴现象时有所见,给学者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

清代赋役制度的整顿改革与政策导向

所谓赋役制度的整顿与改革,主要是就清代前期而言(1)。本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赋役制度本身的整顿;二是均平赋役;三是摊丁入地改革(2)。 一、整顿赋役制度 清代财政收入制度的最初确立,是以确定赋税

“长白山是韩民族的发祥地”系清代朝鲜人杜撰

“长白山是韩民族的发祥地”系 清代 朝鲜人杜撰 长白山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朱元璋 公元1392年下诏前中韩边界在大同江元山湾,长白山还是中国的内陆

元朝的民族不平等政策

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南人在*上实行多方面的防范和控制。中央或地方官吏,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元史》卷85《百官志》一)。掌枢密院实权的知枢密院事及同知枢密院事,终元之世,无一汉

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

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 范金民 苏州是宗族义田的发源地。但是自北宋皇yòu@①年间范仲淹首先倡立义庄后,历经南宋、元、明三朝,苏州的义庄义田仍然寥寥无几。截至明末,苏州大体上只有宋代设立的4个和明代

清代科举经费的支出及其政策导向

科举考试一直被视为“抡才大典”。对这样一个备受朝野关注的全国性考选活动,历代都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清代亦不例外。本文仅就清政府有关科举考试的费用支出情况做一考察,并就其中的政策导向做初步探讨。 一、科举

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演变

中国古代的钱粮奏销是财政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奏销制度是否完善,奏销政策是否适宜,直接制约着财政收支的正常运作。本文试图通过“奏销行政组织职能与奏销程序”、“常规奏销制度及政策演变”、“战时奏销制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