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撤基援沪一事,百余年来毁誉不一,聚讼不休。笔者认为,此事须同当时整个台北战局之发展联系起来考察,才可得出确凿可信的结论。爰陈愚见,以就正方家。 一 要对刘铭传撤基援沪做出恰当的评价,必须先对台湾
会道门是以下层民众为主、以信仰形式为手段结成的封建结社性组织。民国年间,由于政局不定,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以一贯道为代表的会道门在合适的社会土壤滋养下一度泛滥全国。如北京丰台地区在1940年前后传入一贯
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帝王的谕旨神圣不可违逆,大小臣僚皆须伏首禀遵,即使被革职治罪,甚至砍头处斩,亦必得叩头谢恩。但中国近代却多次发生臣下批评帝王行政失误,议论上谕是非的事件,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论驳上
清末西藏实施新政是西藏走向近代化的开端,对维护清政府在西藏的主权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起,史学界开始关注清末西藏新政问题,时至今日,发表的文章不过数篇,涉及到清末西藏新政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
教会拥有武装是晚清社会的敏感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此问题作出专题研究。本文认为晚清政府对于教会持有武装问题实行了有限禁止政策。 一 1844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的余悸下,因列强的诱逼而开放教
一 关于清代前期的中缅关系,《清史稿》记载:“缅甸,在云南永昌府腾越边外,而顺宁、普洱诸边皆与缅甸界。顺治十八年,李定国挟明桂王朱由榔入缅,诏公爱星阿偕吴三桂以兵万八千人临之。李定国走孟艮,不食死。缅
滇黔两省位于国之西南边陲,纵延两千余里,外联缅甸、越南,内接西藏、四川、湖南、广西各省,恰似国之犄角。该地区山高林密,地理环境险恶,“山尽连延,鲜终朝之坦道;水多溪峡,无百里之方舟”1。且诸族杂居,矛
十七世纪末,西北边疆局势错综复杂。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为解决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问题,前后历时一个世纪,其间经历了多次大战,如若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算起,至乾
刘铭传为抗法保台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受到时人和后人不少非议,从而否定了他抗法保台的历史功绩,这是很不公平的,也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本文想就此问题作进一步论述,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是轻率作
相当长的时间以来,热心于中国蝗史研究的历史学者一直把目光集中在内地,蒐集史料,探赜索隐,初步勾画出历史时期我国内地蝗灾和治蝗的基本脉络。然而,对边疆地区却重视不够,少有关注,尤其是雪域高原──西藏的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