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陋俗文化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运演过程,它贯穿于近代社会的始终。当我们对近代陋俗文化的变化过程作了全面考察之后,可以从中认识到几条最基本的规律以及某些启示。 首先,陋俗文化的改造与变革是极其缓慢和
西方把中国文化概称为中国学、支那学、汉学,也有称东方学的。东方学以中国为主,包括印度、日本,范围比中国学广。西方人讲的中国学一般是指中国的古代文化。他们对中国的概念是三条:一、疆域辽阔,二、人口众多,
吕振羽 关于中国社会形式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有许多意见有进化主义、机械主义、多元主义的倾向。 胡适、钱玄同等人断定中国史的开幕时代是殷商,而且一开始就是有阶级的国家制度的“文明时代”。他们从实验主
上海曾是最早接纳西方基督教学说的地区之一。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教会(主要是基督教新教)就开始了在上海的传播活动。如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英国传教
一 英国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扭曲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中国由封建社会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稳定的社会济经结构受到激烈的冲击,发生了不断的动荡和变革。相应地,原来牢固的、僵化的关系连同它们
1840年 鸦片战争 ,英 国用 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放了通商口岸,而广州1840年以前的唯一的通商口岸,在 鸦片战争 后却更加开放,并且带动了广东地区与西方人的接触。中西 文化 碰撞之下,近
P 孙中山强调,民主共和不仅仅是革命的目标,而且应当在革命一开始,在革命过程中,都是“万不可少的”。这一点十分重要。参加革命的人如果对此不自觉,不能时时严格约束自己,尽可能用民主共和的原则和精神处理团
本文在这里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失败不仅是历史必然性的结果,虽然当时历史的必然性因素,经济的*的条件更容易和近代历史的一系列挫折联系在一起,但历史作为历史人物创造和活动的舞台,其
一 平等与效率统一的程度是社会合理性的真正尺度之一。但是,此“统一”的完美化永远只是一个“理想”,实际的合理社会仅仅是二者统一程度相对更高的状态。中国古代不乏追求平等的理想。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三国时
看中国近代农民思维方式 亢光甫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也是农民特点表现最充分的运动。它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最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农民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