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婚俗“三回门”与“娘伴”

来源:王朝搜索
 
侗族婚俗“三回门”与“娘伴”

贵州侗族的一些地区,新郎新娘举行婚礼的三天喜期里,是不能同房的。吃过豆茶和喜酒,客人走了,新娘也由娘家寨上的姐妹们接回娘家去。“转脚”以后,新郎请人再把新娘接来“回门”,才能同房。 新郎家请去

盐茶为媒的侗族婚俗(图)

贵州镇远报京侗族青年“讨篮”定情后,未婚男女双方的爱情趋于成熟,准备订婚。男家要请一位熟识的老奶奶或老伯妈当“红娘”,去女家说媒,征求姑娘父母的同意。媒人前去说媒所带的礼物很简单,就是用一张棕片包着

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

“踩脚后跟”是黔东南天柱石洞一带侗族青年男女邀约玩山行歌的一种方式。罗汉(侗语,即未婚男青年)或络缅(侗语,姑娘之意)要是看中了对方,就在 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

侗族婚俗坐仓楼愿者对歌

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下乡、地连、銮塘一带,男女青年行歌坐月的风俗,别具一格,很有趣味,他们称为“坐仓楼”。 “仓楼”不是侗家的正屋,是偏房,一般是放置谷物和杂物的地方,比较宽敞、安静。下乡、

侗族婚俗彩凤银竹开众亲

开众亲是贵州黎平侗族寨与寨之间的男女青年互相交往的一 形式。侗话叫“为鼎”。通过“为鼎”,可以增进友谊,甚至结成亲戚。 姑娘们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细心地观察,认为某个寨子的后生勤劳,为人厚道,而且

清代最大规模的回门礼:3000将士披甲跪迎新娘子

核心提示:老夫娶少妻在当时也有风光一时、盛况空前的。嘉庆、道光时的回族人萧福禄,出身行伍,积功至浙江狼山镇总兵官。他72岁时夫人去世,他想再娶,好些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事出凑巧,浙江嘉兴有一户姓马的

汉族婚姻风俗-回门!

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婚姻形成的家庭是生动的社会细胞,所以剖析婚姻问题对于认识社会与历史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由于受社会规范制约,婚姻习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点。根据山西地方志中有关婚俗

侗族----民族历史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

清代婚俗:典妻雇妻租妻共妻样样全

典妻制度是人类买卖婚姻的一种,它和娼妓制度一样,都是正式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它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汉书?主父偃传》记载:“男子疾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