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法的差异看清以前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来源:王朝搜索
 
从历法的差异看清以前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现代的中国采用公历、农历并用的历法体系,公历就是西方通行的历法,它是以公元前46年凯撒的一时兴起,定了某一日为元旦,随后研究历法的学者就依照太阳年制定了历法。而我国 历史 上一直使用着的农历则是在研究

用世界眼光看清史——兼谈中国文化于17—18世纪在法国的传播

国外史学界,都将15—16世纪之后的历史称作“近代史”,这与我国史学界以鸦片战争为界的传统历史分期法大相径庭。其实,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大产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充分

从《大义觉迷录》看清世宗之文化本位观

清世宗(即雍正帝)乃清代诸帝中颇有争议之人物,盖与其得国之昧、为政之猛有关。然平心而论,其于才华、智慧、谋略、胆识、勤政等方面所表现出之出类拔萃,则历代人君中少有可望其项背者。现仅就其所颁《大义觉迷录

外媒评20大中国文化符号, 毛主席在列

图片: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1&treeView=1&view=2&id=

从《燕行录》看18世纪中国北方的市集——兼论中朝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

明清两朝,来华的朝鲜使团有关人员将其在华时的所见所闻著录成书,这在朝鲜的历史上被统称为《燕行录》。因此,《燕行录》并不是专指某一个朝鲜使团人员来华时的著述,而且,书中文字的长短、卷数的多寡均不受限制。

“神话”历史,折射韩国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与向往

近年来,中韩两国在文化上有了更多的交流,也产生了一些争论。近日,使争论达到最高潮的是一则题为“中国神话源自韩国”的消息。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主张,《山海经》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风伯等东

“传统”文字崇拜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台湾传统文化最美好的时光是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晚期,那时候经济状况良好,文化也呈现昌盛景象。当时有几大论战,譬如“我们要唱中国歌”,由此掀起校园民谣运动;林怀民的云门舞集,郭小庄的雅韵小

余秋雨:中国文化有三优三劣(图)

余秋雨演讲中国历史与文化。国际在线记者张冬梅 摄 余秋雨的夫人马兰出席演讲会。国际在线记者张冬梅 摄 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余秋雨先生2月28日做客泰国著名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在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和泰

《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图)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

祖冲之改革历法 引入岁差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由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发现了日月运行的基本规律。他们把第一次月圆或月缺到第二次月圆或月缺的一段时间规定为一个月,每个月是二十九天多一点,十二个月称为一年。这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