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论民族主义 (摘录于孙中山著“三民主义”) 1 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
民族凝聚力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有其相对稳定的范畴体系,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的,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和祖国统一的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某些复杂的历史问题研究得越多,其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也往往越大。大陆学者为期半个世纪之于孙中山反满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也大致如此。 近20年来,关于大陆学者研究孙中山辛亥时期的民族主
三、余论 虽然大陆史学界至今未见专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著作问世,也不曾组织以研讨孙中山民族主义为主题的学术团体,其学术力量的投入不及台北同行,不过,与自身相比,大陆学者在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研究中,
有学者认为,自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凡是能掀起一时人心的*、社会、文化的运动,分析到最后,殆无不由民族主义的力量或明或暗地主持着”,因此,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
自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生主义后,在近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多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民生主义作了各种不同的阐述。“民生主义者,即国家社会主义也”。“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
一、大中国和小中国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沟口雄三试图把辛亥革命置于宏观历史位置的看法。沟口与西洋思想史家川出良枝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认为,应该把以千年为单位计算的历史“纵带”和以实体、观念为主的欧洲“横带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既是其三民主义(包括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也是其社会主义的核心。以“联共”为核心内容的三大政策不仅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增添了崭新内容,而且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从主观向现实转变提供了实践基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有力地批判了统治中国思想界二千余年的孔孟儒学,人民大众获得一次思想解放。由于解除了禁锢,人们不但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宣传杜威的实用主义,既有“全盘西化”的高论,也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无可争议的领袖,他的革命纲领是尽人皆知的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人们已做了相当多的研讨,而对民生主义及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影响如何评估?似乎仍有讨论研究的余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