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谈阎锡山:迷信生辰多次改地名(5)
文章和日记
阎锡山作为国民党的一个军政权要,为在“立功、立德、立言”上做到“三不朽”,一生大做文章,有强烈的档案意识并留下不少日记。他的文章,除一些专着,如《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中的哲学》等外,大多集辑在他的《言论集》里。阎在抗战前有《阎伯川先生言论集》和《升降旗讲话》。这两个集子,抗战中在秋林、桑柏时,曾由二战区长官部现代化编译社方彦光、许预甲、徐崇寿、于飞黄等作过整理和重编。秋林、克难坡时,曾先后由杨怀丰、徐崇寿、陈过和我,编辑过他的《阎司令长官抗战复兴言论集》,不下数十万言。其中绝大多数文字均为阎口述笔录而成。抗战胜利回太原后,我被阎以“伪装分子”扣捕后,其言论集曾由长官部机要秘书室编印,并在北平排印出版。他的《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一书,抗战时期曾请留美、留英的几位学者、教授译成英文精印,扉页并有阎任督军时的照片,托西北实业公司经理彭士弘带到美国分送美政治、经济界人士。1937年此书曾传人延安抗大,1939年王若飞、王思华、勉之三人曾着《阎锡山先生学说之研究》予以辩论,后艾思奇亦曾着文批评,阎亦写文为己辩护。
1942年我在秘书工作中,曾阅览并摘录过阎的日记。阎的日记开始于1931年。阎自述:“其时余适旅居大连。二十一年春,余出任晋绥事,事繁而日记未停,多于晨起盥洗时间为之。抗战军兴、作战、训练、穿衣、吃饭等事之策筹,已使人精疲力竭,故此日记亦遂不能按日记载。”阎的日记特点是:“不记事而记事之理。”阎认为:“记事是主观的,记理是客观的;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给人类贡献作准绳。”阎记述说:“余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所贡献,故记理不记事。”但我看阎的日记,也不全是记理,也有记事,1942年时,阎的日记已有三四十万字。他在克难坡时;逐日将需记之事自己写出或告秘书录出,然后由文书秘书毛笔恭录于其大本日记册内。当时誊录秘书为刘旭华,字东初,中阳县人。
阎的日记内容大体上分以下五类:
一为重要事情的记载。如1931年8月5日的日记,就记载了他从大连乘飞机回晋途中经各地的详细时间。1933年6月22日的日记,就记载了傅作义去河边村见他的情况:“傅总指挥来村云:何委员长(何应钦)托商三事:一外交方针如何定;二华北如何安;三察事如何了?余答:外交取均善;华北安须裁兵;察事首位冯。”
二为重要信件的记载。如1933年3月31日阎致石家庄蒋介石电说:“……山向来追随钧座……中央如为保全国土而忍辱,锡山愿与钧座分祸;如为发扬民族精神而奋斗,愿与钧座牺牲……”再如1936年10月9日记载了张学良的来信。信说:“李金洲返述尊意并手教,拜聆之下,不胜雀跃。国事急矣,有我公一呼,抗敌之士必皆追随而起,可促成政府抗敌决心,事可为矣,国有济也,岂限于华北秦晋乎!前嘱戢劲成(翼翘)兄进谒,俯乞进而教之。”10月15日记载了阎致张学良的信:“劲成兄莅并。赉到手翰,并共洽谈,敬悉一一。对绥远势在必取,得兄慨允协助,弟胆壮多矣。抗战而胜,国家之幸,抗战而败,我辈亦可了矣。此后情形,弟随时奉闻,目下状况统乞迳成兄代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