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

1969年式40mm火箭筒配用85mm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这是我国60年代初期在苏制ПГ-7型火箭筒基础上改进设计的。1964年8月向军委首长作了汇报射击,1970年,我国研制定型了69式40火箭筒。相对于56式40火箭筒被称为"老40",69式则被称为"新40"它的射程是56式40毫米火箭筒的3倍,威力明显提高,采用光学瞄准镜,可以测定目标距离,可以修正目标速度和风对弹道影响。定型后很快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尤其是在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的复杂地形中摧毁碉堡、坑道、掩体起了很好的作用。从70年代到80年代,1969年式40mm火箭筒是我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北疆装备到班,南国装备到连。69式火箭筒和苏制ПГ-7同为世界上性能较好、造价便宜的火箭筒,除"北约"外,多数国家也都装备了这种武器。虽然我国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产,但目前它仍活跃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上。
1969年式40mm火箭筒发射药管仍和“老40”一样连接在弹尾上,但发射药已由原来的黑火药改进为面条状的“双基药”,这种药能量高,并且受气温影响小。当击发火箭弹底火后,点燃药室中的发射药,火药燃气一边经发射筒的后喷管膨胀喷出,一边在药室中膨胀,并向前推动火箭弹使其飞出筒口。发射筒的尾喷管起到提高火药能量利用率和使发射筒得到平衡(即无后坐力)的作用。火箭弹初速为120m/s。由于发射过载使火箭弹的惯性延期点火机构作用,在火箭弹飞出膛口10~14m时,火箭发动机装药被点燃。发动机是倒流多喷管微旋结构,在主动段末,火箭的速度达到295m/s。火箭弹上四片带迎风倾角的尾翼被安置在尾杆上,尾翼提供了火箭弹飞行的稳定力矩,底螺、尾翼片的倾角和发动机斜喷管的综合导转使火箭弹由于推力和质量偏心所造成的火箭弹偏离无风弹道的倾向给予适当地纠正,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69式40火箭筒配用的电-2式压电引信,分头部和尾部两个机构,头部机构是引信的发火能源,主要由陶瓷压电晶体和线路组成,当火箭弹命中坦克时,晶体在碰撞作用下两端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通过导线和尾部引信的电雷管相接,像电子打火器一样,由电火花引爆电雷管,使战斗部装药爆炸,爆炸波推动罩体使其形成金属射流,穿透钢甲。这种特殊的陶瓷压电晶体具有极高的敏感性,提高了引信的瞬发度,保证了战斗部能量的发挥,提高了破甲性能。尾部引信采用火药延期结构,保证炮口有10~14m保险距离。压电引信的采用对于反坦克破甲弹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它解决了大法线角发火问题,由原来的机械引信发火角小于55°提高到70°,从而提高了对新式坦克的作战效能。
69式40火箭筒技术性能参数:
口径 40mm
发射筒质量 5.6kg
发射筒长 910mm
弹径 85mm
弹质量 2.1kg
直射距离 300m
破甲威力 垂直破甲380mm
验收指标100mm/65°
300m立靶密集度 0.45×0.45m
配用电-2型压电引信
配用白光和红外瞄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