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
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
Image:11596931515463713.jpg 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 【设计建造】
????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是美国海军的战前设计,并开战后服役的巡洋舰,也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最多的巡洋舰。1938年海军鉴于日本海军强大,而且日本有侵略野心,确定建造新一代巡洋舰,它的设计完全摆脱了各类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鉴于在欧洲战区的实战经验,该级在设计时希望增大航程和增强防空火力,以提高战舰的整体战斗力。1940年国会批准1941年建造15艘。1942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当时克利夫兰级只有5艘服役,还没形成战斗力。美国海军为了加强海军势力,向国会提出加建克利夫兰级,国会批准了将建造数量提高39艘。1943年由于美国在太平洋上参战的航空母舰只有一艘,海军决定以克利夫兰级巡洋舰舰体建造独立级(independence class)轻型航空母舰。共动用9艘克利夫兰级舰体。克利夫兰级巡洋舰共建造有27艘,其中3艘在战后建成服役。
????克利夫兰级使用了先进的独立防水隔舱,因而在对鱼雷、水平的防护方面比较优秀,在加上火力强大。因此该级经常作为快速航母编队的成员参加战斗。该级没被击沉一艘,战后于1979年12月全部退役。
【建造背景】
由于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美国海军自1936年10月开工建造圣路易斯号后,直到1940年4月没有开建一艘巡洋舰,这个时期长达40个月。为了应付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军迫切需要建造新舰,但在舰型的设计上还未能达成一致。伦敦海军条约限制轻巡洋舰的最高吨位是8000吨,且主炮不超过6英寸。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建造就相当于缩小版的布鲁克林级,另一种意见是建造更轻型的巡洋舰,以便与驱逐舰协同作战。在投标竞争中发现双联装的6英寸/47倍身管长的主炮效能不佳,因此采用了5英寸/38倍身管长的新式主炮。经过一年多的争论,1937年7月才最终确定了建造标准排水量6000吨的亚特兰大级轻型巡洋舰。
亚特兰大级的船体类似布鲁克林级,保留了舰尾的横梁,后甲板下甚至还有机库。主机包括四台高压锅炉。与其他美国巡洋舰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与驱逐舰类似的双轴涡轮,可产生75000马力,达到32.5节的最高航速。在试航中亚特兰大号开出了78985马力,33.67节的最高速,当时的排水量为7404吨,在战时因为装备了更多的武器,航速有所下降。
主炮为16门5英寸mk 12型,口径与驱逐舰的相同,但是炮塔超多,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舰桥前方和舰尾各有三座双联装炮塔,在舰体后部指挥塔两侧还有两座。防空设置包括三座四联装高炮,两座并列于舰桥左右,第三座在后部指挥塔上方。为了更符合驱逐舰编队旗舰的作战身份,还安装了两座从早期重巡洋舰上拆除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后来又换装了从西姆斯级驱逐舰上拆下来的四联装发射管。其他武器包括声纳和深水炸弹,无舰载机。
亚特兰大级共建成四艘,两艘战沉,堪称美国海军战功卓著的一级战舰。因其在战争初期就已建成并加入太平洋舰队,几乎参与了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每一次军事行动,为太平洋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美国海军在本级舰的基础上变动了防空武器,又建造了七艘奥克兰级轻巡洋舰。
【战斗历程】
亚特兰大号:完工后编入大西洋舰队,为第10巡洋舰舰队的旗舰。后转入太平洋舰队的第11巡洋舰舰队,仍担当旗舰。1942年6月,编入第16特混舰队,与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一起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后来作为tf61.2的成员南下瓜岛,8月24/25日参加东所罗门群岛海战,10月又编入tf64参加了圣塔克鲁斯海战。后来一直活跃于该地区,不断为瓜岛守军输送补给。11月12/13日,在瓜岛战役里最惨烈的瓜岛以北海战中,遭遇日本舰队。本舰首先被日驱逐舰“晓”号的鱼雷击中,后又遭到己方“旧金山”号重巡洋舰的误击(也有资料认为是日本军舰击中了它),美舰队副司令斯科特将军也在此时阵亡。鱼雷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