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舰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无畏舰

无畏舰 无畏舰是20世纪初各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一类新型主力舰的统称。

无畏舰的名称与分类来源于英国海军于1906年开始建造的 “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 。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 全重型火炮(all-big-gun) ”概念。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它取消了以往战列舰上的用于攻击的第二口径主炮,装备了同一口径、统一型号的主炮,保留了用于防御轻型军舰的副炮,以及使用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做动力。该舰是一种技术上具有革命性的战舰,成为现代战列舰的始祖,确立了其后达35年世界海军强国战列舰火炮与动力的基本模式,战列舰的火炮射程以及航行速度不断的大幅度的提高。此类战列舰被统一概括为“无畏舰”。在无畏号模式之前的战列舰被称作“前无畏舰”。在主炮口径的划分上,英国海军装备13.5英寸口径以上主炮的无畏舰,通常被称为“超无畏舰”,她的主炮炮塔都配备在舰体中心线上。

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使当时各国海军现役的战列舰变得陈旧过时,各国开始建造这种采用了“全重型火炮”概念的无畏舰,以取代“前无畏舰”,引发了各海军强国海军军备的竞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海军围绕无畏舰的建造展开了海军造舰竞赛,其它国家也加入了进来。1916年,日德兰海战,是无畏舰 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无畏舰的辉煌时代达到顶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签订的《华盛顿条约》主要针对的就是此类战列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海军建造的“大和”号战列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排水量高达7万吨,成为“大舰巨炮主义”的顶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无畏舰在海军中的地位渐渐被航空母舰所取代,便开始退出军事舞台。

无畏舰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其设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的构想,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超无畏级战列舰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