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5轰炸机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图-95轰炸机

图-95轰炸机 图-95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四发远程战略轰炸机,其设计要求是具有穿过北极攻击美国本土军事基地和设施的能力。这种飞机有多种改型,除能执行重要的战略攻击任务外,还被用于执行照相、电子侦察、海上巡逻及反潜等各种任务。“熊”(bear)是北约组织给予该机的绰号,图-95于1951年开始研制,1954年首次试飞,1956年交付使用,估计共生产300架左右,早已经停产。图-95速度慢,不适于在3000米以下高度飞行。自卫能力差,故只能袭击无防空力量的目标或在夜间使用电子干扰设备进行偷袭。到1993年仍有约230架图-95在前苏联地区军队中服役,其中俄罗斯有170架左右。

图-95有以下几种主要型别:

“熊”a基本型。机头下装颏式雷达罩。机背和机腹的遥控炮塔和尾部炮塔均装两门23毫米机炮。平尾下面的后机身上有两个玻璃窗,供炮手瞄准用。机内装两颗核弹或各种常规的自由落体炸弹。减速伞可用来缩短着陆滑跑距离。

“熊”b1961年前苏联航空节时首次作公开飞行表演。机头下面的雷达罩加大,增加了雷达设备,并带有一枚as-3大型空-地导弹,估计射程为650公里。前苏联远程航空兵的一些b型现在带as-4空-地导弹,保留有自卫军械。有一些b型执行海上侦察任务,有空中受油探管。

“熊”c另一种攻击型,1964年9月首次出现,在演习中的北约舰只附近巡逻。与b型相似,但后机身两侧有泡形整流罩,带as-3空-地导弹。

“熊”d电子侦察型。1967年首次被西方发现。在机身中部下面的大型泡形整流罩中装i波段地面搜索雷达,执行侦察及反潜任务。象c型一样,后机身两侧各有一个泡形整流罩,机头有空中受油管,还有各种鼓包和天线,包括每边平尾翼尖上的流线型整流罩。尾炮塔上方的i波段护尾雷达比图-95的前几个型号上的都大。据了解,d型在支援舰-舰和空-舰导弹的使用上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远离目标的舰上和机上的导弹发射人员提供目标的方位和种类等情报,以保证导弹精确制导和瞄准。机上没有进攻性武器。

“熊”e海上侦察型。外形基本上象a型,但在它的玻璃机头上方有空中受油管,并有和c型一样的后机身泡形整流罩。炸弹舱上有6个窗口用于侦察照相。

“熊”f苏联编号为图-142,反潜型。机翼更弯曲。采用双缝襟翼,方向舵弦长增加。1970年开始在前苏联海军航空兵中服役,后来经较大改进后又在80年代中期重新开始生产。最早的飞机内侧发动机舱有经加大加长的整流罩,但后来的飞机又恢复了原状。机身下的i波段雷达的位置比d型要靠前得多,体积也小得多。机身的前段加长了,驾驶舱风挡更陡,舱内空间更大。后机身的下面及两侧没有大型整流罩。最早的“熊”f有6轮的主起落架,可收入到内侧发动机舱后段的经加长加大的整流罩内,前起落架舱门向外突出,据说可能用了更大的轮胎或低压轮胎。“熊”f有两个装声纳浮标、鱼雷及武器的弹舱,均位于后机身,其中一个占用了原后机身上、下部炮塔的空间,因此尾炮塔即成为唯一的防卫武器。该型无垂尾翼尖整流罩。后期的图-142有以下几种改进型:

m1:内侧发动机舱恢复原标准形状,采用标准的4轮主起落架,颌下j波段雷达取消。

m2:编号为图-142m,机头加长23厘米,座舱顶棚升高了,空中受油探管角度降低4°。

m3:垂尾尖上加一个地磁探测器舱,平尾尖的整流罩取消了,机尾舱变得更长更窄。

m4:增加颏下雷达,机头有用于自卫的电子战针状舱,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整流罩。1985年服役。

“熊”g外形与“熊”b/c相似,但结构经修改,每侧翼根有一个大型挂架,携带as-4空-地导弹。空中受油探管下有一个小型套环状雷达罩。尾锥外形与“熊”d的相似,内装特殊设备。

“熊”h一种新改型,机身以“熊”f为基础,但更短。编号为图-142k。该机的机头雷达罩更大更长,垂尾尖部有一个小型整流罩,后机身下部的炮塔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