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农神庙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是帕特农神庙,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因祭奉雅典娜女神而得名。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48年,被公认为是多立克柱式(三种希腊古典建筑柱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发展的顶峰。神庙在雅典*家伯里克利的主持下,由雕刻家菲迪亚斯监督,建筑师伊克蒂诺斯与卡利克拉特承建。公元前447年动工,前438年建筑本体完工,同年由菲迪亚斯用黄金和象牙制作的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在庙内落成,外部装饰于公元前432年结束。神庙除了石灰钙岩的地基,木制的大门和天花板之外,其余部分完全是用从潘太里科山采来的大理石构造成的,包括屋顶。潘太里科大理石色白,相对帕罗斯岛上的优质大理石来说略显粗糙,所以这里的帕罗斯大理石仅供雕塑使用,光滑和无瑕的质地使它显得尤为珍贵。

神庙外部呈长方形。底部有3层基座,从基座的最上一层计算,神庙长69.54米,宽30.89米。基座上由46根圆柱组成的柱廊围绕着带墙的长方形内殿,柱廊的东西面各有柱8根,南北面各17根。圆柱的基座直径1.9米,高10.44米,每根圆柱都由10-12块上面刻有20道直纹浅槽的大理石接合而成,其方形柱顶石、倒圆锥形柱头、额枋和檐口等处有镀金青铜盾牌、各种纹饰以及珍禽异卉等装饰性雕塑。这排多立克柱线条洗练,刚劲雄健而没有丝毫重拙之感。神庙正面,破例地采用了爱奥尼柱庙式的8根立柱。神庙檐部不厚,柱径较小,柱间开阔;它的各个部分比例匀称,尺尺度得体,风格开朗,这些都易于同爱奥尼柱式协调。

在外廊侧墙及两端第二排列柱之上,有一周150多米长的爱奥尼式檐壁,上面的浮雕描绘着向雅典娜献祭的队列情景。由92块白色大理石饰板装饰而成的中楣饰带上有描述希腊神话内容的连环浮雕。东西端山墙上的雕刻是圆雕,东面表现的是雅典娜的诞生,西南表现的是她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统治权的斗争。这些雕塑不仅富有浓郁的节日欢乐气氛,而且雕工精细,造型优美,构图严谨,是希腊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珍品。

神庙的主体建筑为两个大厅,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带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廊。东部的门廊通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高11.89米,由总重约40-50塔伦特的金片镶着木制框架制成,其脸、手、脚部分用象牙雕制,眼睛的瞳仁由宝石镶嵌。她面目娴雅宁静,头戴金盔,身披战袍,手执长矛,以盘蛇圆盾护身,威武庄严,栩栩如生。雕塑家在作品完成之后,将之交到了当时最杰出的画家手中,因为他认为“画家的最后笔触能给神像增添宗教色彩”。

神像设计灵巧,可以搬动或转移隐蔽。但这一艺术杰作,于公元5世纪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搬走后失踪,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一大憾事。这座神像是卫城建筑空间布局的核心,点明了建筑群的主题,丰富了建筑空间内容和层次。现在雅典考古学博物馆珍藏的雅典巨像只是一尊复制品,作于古罗马时代,相形之下,复制品威严不足,冷漠有余。

帕特农神庙的平面布局与柱式风格一如约定俗成的神庙建筑形式,即长方形平面,四周有列柱环绕。巨大的排柱支撑着重重的檐部。它之所以成为古典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是由于建筑家们在细部比例上有一种独创,且做工精良。他们使地基中央稍凸起,柱子稍向内倾,圆柱为陶立克风格,连柱头算进去高度为十点四三米,柱身共有二十条沟槽。肉眼看上去,所有圆柱的粗细从上到下完全一样,其实,圆柱的直径从下到上有细微的区别,低部为一米九十,高部为一米四十八,在圆柱总高度的五分之二处略微粗一点,这样避免从下往上看的人产生柱精细不一的错觉。同样,由于角柱的受光较强,它们与边柱的距离相对边柱间的距离要略微少一点,这样看上去不会显得比其余石柱细。巧妙的计算和运用充分显示了古代希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使神庙成为完美的典范。

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5世纪中叶,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炮火击中了神庙内的一个火药库,炸毁了神庙的中部。1801-1803年,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将大部分残留的雕刻运走,损失最为严重。许多原属神庙的古物,现散落在不列颠博物馆、卢浮宫、哥本哈根等地。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

帕特农神庙的正式启用是在公元前438年,借着盛大的帕那太耐节奉献给雅典娜。帕那太耐节是雅典人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常常举行体育竞技、歌舞活动和穿过全城直至神庙的巡行。巡行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由雅典城少女织成的羊毛长袍被挂在一只船的主桅杆上,船被抬在牛车上,这样缓缓移向神庙,羊毛长袍最后被奉献给雅典娜。接着进行的是祭祀活动,献给女神的牺牲是牛或羊。牲口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它必须强壮、健康,没有伤口更没有缺陷。在出土的众多陶器上有许多祭神的场面,惟一奇怪的是宰杀牲口的场景总是被省略。牺牲品身上的骨头和肥肉被堆在祭坛上烧,重要的是从这里升起的烟必须升到神像上方,这样神才能充分享用祭品。这种祭神方式显然很特别,据传说是普罗米修斯发明的,在分割牺牲品之后,他诱使宙斯选择骨头和油肉那一部分,将精肉留给人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