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相闻两战友 毛泽东与彭

资料图片:1953年,毛泽东和彭德怀(来源:人民网)
连载:毛泽东与彭德怀 作者:张树德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湖南曾出现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然而,他们当中关系最为特殊、命运最为相关、性格最具特色的两个,当数毛泽东和彭德怀。毛泽东与彭德怀不仅因为他们共同战斗、 生活了整整三十年,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关头,并肩战斗,相互配合,而且还因为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导致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分手。
在湖南省湘潭县的西部耸立着一座山峰,山峰分出两个山头:北边的是韶峰,它挺拔险峻;南面的山峰是乌石峰,它巍然独立。在这两座山头的下面有两个山村:一个是韶山冲;一个是乌石寨。在这两个山村里养育了两个震惊世界的人物:一个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个是著名的军事家彭德怀。
正是因为他们,使得韶山和乌石寨为世人所知晓、所敬仰。无论从哪个角度,可以说毛泽东与彭德怀都是真正的同乡。
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出生地湘潭,地处湖南中部偏东,域内山清水秀,农林并举,美丽富饶。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为楚文化的发祥地。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由于毛泽东家境比较富裕,所以少年毛泽东主要的是走求学之路。他不仅喜欢读经书,更喜欢读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喜欢读反映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他曾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对于其中许多故事都能“背得下来”。这些书对于后来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曾起了巨大的作用。就《水浒传》而论,其中就有不少例子被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引用。例如:《水浒传》中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他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引用,借以论述“战略退却”的思想。在《矛盾论》中,他在论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时候,也引用了《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当然,《水浒传》中的故事,对于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而言,其影响主要还是在思想方面,如“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等等。另外像《左传》,毛泽东对于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军旅大事的描写,特别关注。在其著名的军事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曾引述了《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的故事,来论证“敌疲我打”这一战略原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也曾以晋楚城濮之战,来论述主观指导对于战争的影响,又以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结果被楚军打败的事例,阐述了出其不意、战而胜之的思想。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卷《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所引述的成语典故和史实,属于《左传》的就有约40条,由此可见,毛泽东那时对《左传》一书所读之精。
在毛泽东5岁的时候,即1898年,彭得华(彭德怀是后来所改的名字)出生于乌石峰下的彭家围子。按族谱所排,彭德怀取名清宗,字怀归,号得华。
少年的彭德怀与毛泽东不同,彭德怀的家境远远不如毛泽东家,十分贫寒。如果说少年的毛泽东主要走的是求学之路,那么彭德怀主要则为生存而拼搏。当彭德怀6岁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山杉里姨父的私塾去读书。为酬谢姨夫,他常砍些柴送去。在这里,他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年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庄农杂字》《幼学故事琼林》和四书中的3部:《中庸》《论语》和《孟子》。在他8岁的时候,由于家庭的生活重担过早地压在肩上,使他不得不辍学。但沉重的生活负担,并未熄灭他求知的欲望。晚上,彭德怀温习读过的旧书,还看到了从村里借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包公案》等几部小说。书中清官、忠臣深深地打动了他童稚的心。彭德怀与毛泽东虽然家境不同,但他们的性格倒是十分相像的,他们都有强烈的反抗意识,都有为人间的不平而斗争的性格。
彭德怀8岁的时候,母亲死了,父亲也患病躺在床上,伯祖父80开外,祖母年过70岁,三个弟弟无人照管,只有半岁的四弟在母亲死后不到一个月便饿死了。生活的担子从此便压在他瘦小的肩上。这样悲冷的生活,在彭德怀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很深的印痕,也极大地刺激了他,并给了他终生难忘的影响。
彭德怀10岁时,一切生计全断。正月初一,富人家喜炮连天,可他家却无一粒米下锅,无奈彭德怀只好领着二弟去当叫花子,沿门乞讨。走到一个地主家门时,地主高兴地问他们:“你们是招财童子吗?”彭德怀答:“不是,我们是来讨米的。”地主一听,脸刷地一下沉了下来,二弟连忙说:“是的,我们是招财童子,恭喜老爷发财。”地主一听又笑了,立即给了他二弟一碗米饭。到了黄昏,彭德怀快要饿昏了,却没有讨到两升米。二弟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招财童子,他回答:“我不想说好听的让他们高兴。”
后来,祖母又要彭德怀去讨饭,彭德怀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了,说:“我不去,讨饭受人欺侮。”彭德怀再也不拿打狗棍,宁肯去砍柴。这就是彭德怀发自幼小心灵的对地主阶级的憎恨和对受压迫、受欺侮生活的反抗。也许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在彭德怀的性格中,倔强和执拗便埋下了种子,开始发芽并日益生长起来。
彭德怀的伯祖父,年轻时曾参加过太平军,他常给彭德怀讲述,太平军杀富济贫、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故事。家庭的困难、社会的不公,在彭德怀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抗旧社会的种子。毛泽东的性格与彭德怀性格极为相似。毛泽东从小就不是一个俯首帖耳、百依百顺的孩子。他倔强、勇敢和“离经叛道”。他不仅敢于反抗父亲的守旧、苛刻、自私,还敢于反抗封建的族权势力。1936年,毛泽东曾经与斯诺说:“我们家分成了两个‘党派’。一个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包括雇工。但反对派组成的‘联合阵线’内部也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不直接进攻的政策。她批评任何明显的情绪表露和对执政党的公开反抗,她说这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93页。
“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毛泽东追忆这些事情的时候,幽默地笑着应用这些政治名词来说明——原书注)。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13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下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美〕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版,第107—108页。
1910年4月湖南粮荒,长沙饥民成群结队到湖南巡抚衙门示威要求救济。后遭到镇压。这就是长沙著名的“抢米事件”。这件事给少年毛泽东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期,他读到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始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与毛泽东少年读书不同的是,此时13岁的彭德怀,仍在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为了生计,他只得到黄碛岭土煤窑做车水工。1913年,湘潭大旱,人民饥寒交迫。饥饿使人们纷纷起来“闹粜”。肩负着全家生活重担的彭德怀成了他们中最年轻、最勇敢的一个。由于此事,官府要拿办,彭德怀只好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
不得已,彭德怀只得随招工的人去湘阴、益阳交界处的西林围,加入了修堤工的行列。如果说此时只有15岁的彭德怀由于家境贫寒,而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走进社会,为谋生而奔走的话,毛泽东此时则完全靠家里的资助,一心地走他的求学之路。也许正因为如此,日后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彭德怀过多地从实践经验中去理解,而毛泽东则更多地是从理论上,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认识。
1911年春天,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长沙省城读“新学”。在这里,毛泽东很快就卷入了辛亥革命的浪潮。一天,毛泽东从著名的同盟会员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上看到有关黄兴在广州领导武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难的消息后,深为烈士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感动。通过阅读《民立报》等革命宣传品,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由此开始了毛泽东一生道路的转折。
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改变了毛泽东的发展道路。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得到湘乡省中学校长的许可,来到学校发表了一次激烈的讲话,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拥护革命。毛泽东听了非常激动,觉得不能袖手旁观,决定同其他几位朋友去参加革命军,为完成革命尽力。湖南起义胜利后,招募新兵,扩大新军准备派兵北上支援武昌,与从南京南下的袁世凯反动军队对阵。这样毛泽东便于10月底,在长沙报名参加了革命军,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资料图片:1953年,毛泽东和彭德怀(来源:人民网)
连载:毛泽东与彭德怀 作者:张树德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在中国近代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湖南曾出现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然而,他们当中关系最为特殊、命运最为相关、性格最具特色的两个,当数毛泽东和彭德怀。毛泽东与彭德怀不仅因为他们共同战斗、 生活了整整三十年,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关头,并肩战斗,相互配合,而且还因为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导致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分手。
在湖南省湘潭县的西部耸立着一座山峰,山峰分出两个山头:北边的是韶峰,它挺拔险峻;南面的山峰是乌石峰,它巍然独立。在这两座山头的下面有两个山村:一个是韶山冲;一个是乌石寨。在这两个山村里养育了两个震惊世界的人物:一个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个是著名的军事家彭德怀。
正是因为他们,使得韶山和乌石寨为世人所知晓、所敬仰。无论从哪个角度,可以说毛泽东与彭德怀都是真正的同乡。
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出生地湘潭,地处湖南中部偏东,域内山清水秀,农林并举,美丽富饶。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为楚文化的发祥地。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
由于毛泽东家境比较富裕,所以少年毛泽东主要的是走求学之路。他不仅喜欢读经书,更喜欢读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喜欢读反映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他曾读过《精忠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对于其中许多故事都能“背得下来”。这些书对于后来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曾起了巨大的作用。就《水浒传》而论,其中就有不少例子被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引用。例如:《水浒传》中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他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引用,借以论述“战略退却”的思想。在《矛盾论》中,他在论述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时候,也引用了《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当然,《水浒传》中的故事,对于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而言,其影响主要还是在思想方面,如“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等等。另外像《左传》,毛泽东对于其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军旅大事的描写,特别关注。在其著名的军事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曾引述了《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的故事,来论证“敌疲我打”这一战略原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也曾以晋楚城濮之战,来论述主观指导对于战争的影响,又以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结果被楚军打败的事例,阐述了出其不意、战而胜之的思想。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卷《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所引述的成语典故和史实,属于《左传》的就有约40条,由此可见,毛泽东那时对《左传》一书所读之精。
在毛泽东5岁的时候,即1898年,彭得华(彭德怀是后来所改的名字)出生于乌石峰下的彭家围子。按族谱所排,彭德怀取名清宗,字怀归,号得华。
少年的彭德怀与毛泽东不同,彭德怀的家境远远不如毛泽东家,十分贫寒。如果说少年的毛泽东主要走的是求学之路,那么彭德怀主要则为生存而拼搏。当彭德怀6岁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山杉里姨父的私塾去读书。为酬谢姨夫,他常砍些柴送去。在这里,他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年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庄农杂字》《幼学故事琼林》和四书中的3部:《中庸》《论语》和《孟子》。在他8岁的时候,由于家庭的生活重担过早地压在肩上,使他不得不辍学。但沉重的生活负担,并未熄灭他求知的欲望。晚上,彭德怀温习读过的旧书,还看到了从村里借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包公案》等几部小说。书中清官、忠臣深深地打动了他童稚的心。彭德怀与毛泽东虽然家境不同,但他们的性格倒是十分相像的,他们都有强烈的反抗意识,都有为人间的不平而斗争的性格。
彭德怀8岁的时候,母亲死了,父亲也患病躺在床上,伯祖父80开外,祖母年过70岁,三个弟弟无人照管,只有半岁的四弟在母亲死后不到一个月便饿死了。生活的担子从此便压在他瘦小的肩上。这样悲冷的生活,在彭德怀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很深的印痕,也极大地刺激了他,并给了他终生难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