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在重要历史关头的哲学思维
从延安时期开始,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每遇重要的历史关头,陈云总要提倡领导干部学习哲学。他总结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对他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风格和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中,表现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哲学思维,既实事求是,又辩证思考。陈云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哲学思维,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从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身理论修养的需要出发,二是从一名领导干部在重要历史关头应对突发性和复杂性变化的要求考虑,三是从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的高度进行思考。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强调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哲学,要善于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其中,陈云这方面的特点尤其突出。从延安时期开始,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每遇重要历史关头,陈云总要提倡领导干部学习哲学。研究和梳理陈云的这种哲学思维,对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延安时期,陈云在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过程中得到终身启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陈云从莫斯科回国,于1937年11月到达延安。次月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到延安后,毛泽东与他作过三次长谈。在谈话中,陈云表示自己过去由于经验少,曾犯过错误。毛泽东却认为,问题不在经验少,而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因此,毛泽东建议陈云学习哲学,不仅自己学,而且要组织学习小组,并给他们派去了教员。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党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1938年11月,陈云在中央组织部内组织了一个领导干部学习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李富春任副组长,组内成员有十余人,另有旁听的干部30余人,重点学习哲学。学习组每天上午9点以前为自学时间,每周集体讨论一次。当时,中共中央还组织了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由毛泽东担任组长(会长),陈云担任副组长(副会长),参加研究会的有延安党政军主要负责干部四五十人,研究会就设在中央组织部。这个研究会主要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这种学习一直坚持到1942年。
在延安期间,陈云还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毛泽东的著作和毛泽东起草的文件、电报认真研读了一遍。在研读过程中,陈云体会到了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经过认真思考,陈云逐渐总结出这样一个体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始终伴随陈云,对他一生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历史关头的思想和行为,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和陈云在延安时期提倡学习哲学这件事,在许多老同志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年参与学习组学习的宋平,在陈云去世后曾以《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为题回忆陈云身体力行学哲学的事。他说:“陈云同志带的那个组,从1938年起,学习活动坚持了五年。我听陈云同志谈过,在延安那段学习对他帮助很大,自从学习哲学以后,讲话做事才有了唯物论、辩证法,可以说终身受用。”
通过延安时期的学习,哲学思维已经深入陈云的脑海。到解放战争时期,在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时刻,陈云更加强调哲学思维的重要性。1947年2月,在中国革命大决战的前夕,陈云在指导辽东分局的工作时,明确提出“我们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的课题。陈云的解决办法仍然是哲学思维。他说:“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人之所以犯错误,都是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主观与客观相脱离。当然,我们过去所以犯错误,也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只是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误把局部当成了全面。片面的情况不是真正的实际,也就是说,它并不合乎实际。所谓难就难在这里。我参加革命二十多年,犯错误都是因为认识上存在片面性”。“要少犯错误,就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其方法,我概括为三条:一、交换,二、比较,三、反复。”①
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受毛泽东的影响,以陈云为代表的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在学哲学和用哲学的基础上,养成了哲学思维的习惯,这对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破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从而进一步破除在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确地领导和指导革命工作,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后来陈云曾感慨地说:“毛主席说过,我们共产党内能有100多到200人真正学通了哲学,那么我们能够打败帝国主义。毛主席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为我们党培养了一代人。”“一批老同志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的解放准备了人才。”② 由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了科学思想的武装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陈云个人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哲学思维的养成,也使他自己“终身受用”。
新中国建设时期,毛泽东推崇陈云的哲学思维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云成为财经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对于刚刚全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财经战线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些资本家和投机商曾公开宣称:共产党搞军事是100分,搞政治可得80分,而搞经济则只能打一个零分。有人怀疑,有人幸灾乐祸,还有人在蓄意破坏。严峻的经济形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难关。解决经济建设的难题,并不比解决军事和政治难题轻松。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陈云的领导风格和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中,表现出来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哲学思维。1953年,全国粮食紧缺,“不少地方已开始发生混乱”,“东北灾情很重”,“北京、天津的面粉不够供应”,粮食“收进的少,销售的多”,粮食收购和销售存在着87亿至117亿斤的差额等。面对这样严重的局势,陈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八个方案,提交中央经过反复比较和选择,最后作出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决策。1956年,针对“三大改造”后对私改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陈云提出了《公私合营后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意见,并在当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陈云主张,在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主体下,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作为补充;在计划生产的主体下,有一定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国家市场的主体下,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些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①《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② 转引自《当代中国研究所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发言摘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4期。】
从延安时期开始,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每遇重要的历史关头,陈云总要提倡领导干部学习哲学。他总结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对他一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风格和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中,表现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哲学思维,既实事求是,又辩证思考。陈云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哲学思维,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从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身理论修养的需要出发,二是从一名领导干部在重要历史关头应对突发性和复杂性变化的要求考虑,三是从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的高度进行思考。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十分强调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哲学,要善于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其中,陈云这方面的特点尤其突出。从延安时期开始,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每遇重要历史关头,陈云总要提倡领导干部学习哲学。研究和梳理陈云的这种哲学思维,对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延安时期,陈云在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过程中得到终身启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陈云从莫斯科回国,于1937年11月到达延安。次月被增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到延安后,毛泽东与他作过三次长谈。在谈话中,陈云表示自己过去由于经验少,曾犯过错误。毛泽东却认为,问题不在经验少,而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因此,毛泽东建议陈云学习哲学,不仅自己学,而且要组织学习小组,并给他们派去了教员。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党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1938年11月,陈云在中央组织部内组织了一个领导干部学习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李富春任副组长,组内成员有十余人,另有旁听的干部30余人,重点学习哲学。学习组每天上午9点以前为自学时间,每周集体讨论一次。当时,中共中央还组织了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会,由毛泽东担任组长(会长),陈云担任副组长(副会长),参加研究会的有延安党政军主要负责干部四五十人,研究会就设在中央组织部。这个研究会主要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这种学习一直坚持到1942年。
在延安期间,陈云还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毛泽东的著作和毛泽东起草的文件、电报认真研读了一遍。在研读过程中,陈云体会到了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经过认真思考,陈云逐渐总结出这样一个体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始终伴随陈云,对他一生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历史关头的思想和行为,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和陈云在延安时期提倡学习哲学这件事,在许多老同志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年参与学习组学习的宋平,在陈云去世后曾以《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为题回忆陈云身体力行学哲学的事。他说:“陈云同志带的那个组,从1938年起,学习活动坚持了五年。我听陈云同志谈过,在延安那段学习对他帮助很大,自从学习哲学以后,讲话做事才有了唯物论、辩证法,可以说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