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广场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世界上最美丽的香榭丽舍大街就像一条长长的扁担,一头挑着凯旋门,另一头挑着的就是协和广场了。

平心而论,不到协和广场,你是很难体会到历来对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感到十分自豪的法国人,为什么会把协和广场称作为世界上最美丽最壮观的广场了。

协和广场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约有两个足球场大。它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奥塞博物馆等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它的周围。广场整个形状呈八角形,广场的四周共有八组形态各异的女神雕塑,分别代表了里昂、马赛、南特、里尔、卢昂、布雷斯特、波尔多和斯特拉斯堡等在法国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八个城市。广场最引人瞩目的是矗立于广场中央的卢克索方尖碑。据有关资料介绍,这是当年埃及总督送给法国路易·菲利普国王的礼物,目的是为了感谢法国的埃及学家对重新解读埃及古文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座距今约有3400年历史的方尖碑,高约23米,重达220吨,是由整块的粉红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碑身上面镌刻着1600个古埃及楔形文字,主要内容是赞颂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而碑身底座的基石上则记载着将方尖碑从遥远的埃及卢克索神庙运到法国巴黎的艰难过程。

在卢克索方尖碑的两侧,是两座效仿意大利罗马圣彼得广场的喷泉而建的塔形大喷泉,分别代表了江河航行和海洋航行的意思。喷泉共分三层,环绕底层的是一圈铜雕人像。在铜雕人像后面偌大的水池中则跃出对称的八条美人鱼,只见每条大鱼鱼在美人的怀抱里活蹦乱跳,从鱼的嘴里喷射出来的高高的水柱则越过塔顶直飞空中构成了漂亮的图形。而从顶层喷泉涌出的泉水则很均匀地顺着塔顶直往下流,使每一层的喷泉都挂上了一幅亮丽的珠帘。据说到了晚上,在喷泉水池里的彩灯和周围射灯的照射下,整个喷泉更是显得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常常令游人疑幻疑真、流连忘返。

据有关史料记载,协和广场始建于路易十五王朝。1748年路易十五病重,一个雕塑家为了表示自己对国王病情的关切,特意为路易十五创作了一尊铜像。路易十五病愈后,就在塞纳河的北岸修建了一个广场,用以安放这座铜像。1763年广场修建完工,这就是协和广场的前身,广场最初也因此被称作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热血沸腾的巴黎人在攻下巴士底狱之后,又涌到广场推倒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把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因为“自由、平等、博爱”这是当时响彻世界的法国大革命的口号,也是革命的三色旗上“三色”所象征的意义。

如果当时仅仅只是推倒一尊铜像,改个名称,协和广场今天对世人来说肯定是不会有这样高的知名度。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法国大革命浪潮的裹挟下,当年协和广场的中央并不是

竖起了一面随风飘扬的三色旗,而是高高地矗立起一座令人心寒胆战的断头台,于是本该风和日丽的广场从此也就变成了一个飘荡着血雨腥风的刑场。

我们知道,古代欧洲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重的,就是对死刑犯人的处决手段也往往是依照犯人的不同身份而确定的。对于一般身份的死刑犯来说,采用的处决手段大部分是绞死、火烧或车裂,而砍头这种方式只限于对少数具有贵族头衔的犯人。1789年12月,在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感召下,富于人道与平等思想的法国医生基罗廷向革命的国民大会提出了基于人道理由的死刑假设,认为不论死刑犯人是什么身份或犯下什么样的罪行,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无痛的处决方式。同时基罗廷还提出了设立断头台的建议。然而这个建议当时并没有被国民大会所采纳,因为当时大家都正忙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没有人顾得上他对死刑犯人的人道关怀。但随着大革命的迅猛发展,革命镇压对象的急剧增加,死刑犯人的处决方式遇到了“技术上的障碍”。当年曾被人称作“巴黎先生”的著名刽子手桑松就发出抱怨,说是再怎样卖力也砍不过头来,甚至连磨斧头的时间都没有。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出于“革命的需要”,国民大会于1791年批准了基罗廷医生的建议,并拨出专款于1792年的4月制造出了以基罗廷的名字命名的断头台。1793年1月,断头台终于被矗立在协和广场,开始发挥起它无痛死刑的“人道主义功能”。

现在的人们肯定是很难想像出当年的断头台究竟是一个什么模样的东西了。据史料记载,这个一度被人称作“黑寡妇”、“国家剃刀”的断头台高约四米,重约六百公斤,主框架由红漆木制成,上悬一把重达四十公斤的刀片。刀片与地面底槽的落差为二点三米,下落速度为每秒钟七米,砍掉一个人的脑袋只需百分之二秒。虽然被砍掉的人头大约要三十秒钟才会完全失去知觉,但与刀劈斧砍的方式相比,断头台无疑更多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意味。从1793年断头台正式投入使用到1794年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断头台上那把锋利的刀片起起落落,先后砍下了大约四千多人的脑袋。最快的一次记录是在38分钟里,砍下了21个人的头颅。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东妮特、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革命领袖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众多名人也都是在这里先后被送上断头台的。而惟一被押送到断头台前又摆脱了断头命运的是-家瓦拉泽,死刑刚宣布,他就趁人不备用匕首刺穿了自己的心脏。

对于协和广场上的断头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在他的名著《九三年》中有过详细的描述。雨果说道:“所有看过断头台的人,都会发出一种神秘的战栗,所有的社会问题,也都会在那锋利的板斧四周举起他们的问号。”尤其令人感到难以相信的是当年那些挤满在断头台边的看客。他们嗜血为乐,竟然嫌断头台的行刑过程太快,使得他们无法充分欣赏死刑犯人的痛苦,因而齐声高喊“把我的绞架还回来!把我的绞架还回来!”这样的呼喊如果是出现在中世纪的话,我们还可以理解,但它却是发生在有了《人权宣言》和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奋斗目标的法兰西共和国,这不能不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