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圈养式牧民(图)

明孝陵中“治隆唐宋碑”。
一般来说,封建王朝的开国之君大多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雄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一位雄主,但他偏偏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一个“上管天文,下管地理,中间管空气”的主儿。他不仅对官场控制得风雨不透,而且对臣民的衣食住行“悉心关怀”,甚至对臣民的家务事都“具体过问”,把中国的“圈养”式牧民之术发挥到了极致。
臣民穿什么服饰,他管着。洪武初,朱元璋从面料、样式、尺寸、颜色等方面,亲自制定了明代服饰制度,规定不同阶层的人员,穿不同式样的服饰,王公贵族、官员,使用锦绣、绫罗等服饰面料,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但务贾之家,只许穿布,而开妓院的男子只能戴绿巾,妓女只能戴黑色的帽子,身穿黑色褙子,出门不许穿华丽的衣服,后又禁止教坊司乐妓戴帽子穿褙子。朱元璋还多次申述服饰禁例,一旦有人违犯,就给予严厉制裁。
臣子吃什么东西,他管着。有一天晚上,开国功臣宋濂家里来了客人,宋濂热情招待客人,并陪客人喝酒。翌日上朝,朱元璋问宋濂,你昨晚在家喝酒没有?宋濂说喝了。朱元璋接又问,和谁在一起喝?你为客人们准备了哪些好菜?宋濂都据实回答。朱元璋听后高兴地说,宋爱卿果然是老实人,没有骗我。原来朱皇帝的“锦衣卫”已经窥伺得一清二楚了。
农民种什么作物,他管着。朱元璋坐江山后,就强迫农民依照朝廷需要种植作物,“各户务要依照号令如法栽种桑株、枣柿、棉花,敢有违者,家迁化外。”
臣民怎样贴春联,他管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要求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是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原来,“红”、“朱”同义,他要朱家子孙永坐江山。
坊间流行什么风俗,他管着。早在洪武元年,有一个叫高原侃的官员进言,认为京城百姓遇到丧葬,均设宴席,聚亲友,“作乐娱尸”,“无哀戚之情”,这样的风俗影响极坏,应予禁止。朱元璋当即命令制定丧服制度,让天下遵照执行。
大臣的寻常家务事,他管着。大明的开国大将常遇春惧怕老婆,虽无子也不敢纳妾。朱元璋便给常遇春送去两个绝色美女。但常遇春慑于老婆的泼悍,不敢与美女同房,只是在早上洗漱时发出了一声赞叹,美女的小手是多么冰清玉洁呀。但当他上朝回家时,竟收到老婆送来的一个盒子,盒子里面装被砍掉的美女手臂。朱元璋闻讯大怒,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并大卸八块,煮肉熬汤,大开筵席,请大臣们前来享用。朱元璋兴味盎然地说,这道羹叫“疗妒羹”,是用常遇春的老婆的肉熬成的,让天下的妒妇以此为戒。(编者注:这个故事为民间传说)
当然,更令人叫绝的是,朱元璋严密地管着老百姓的一双脚,不许随便走动,不得随意跑动。即使要走要跑也必须在他划定的“圈子”内,不得越雷池半步。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四月,朱元璋发布一道诏令,要求士、农、工、商四民各守本业,医生和算命的不得远游,百姓凡出入、作息,乡邻都必须相互告知,如果偷偷跑到他乡就算违法,要被流放边疆。规定邻里之间,家里有多少人,从事什么职业,互相都要知根知底,乡里的甲长和县、州、府衙门对这些也要一清二楚,不论城乡,绝不允许有游手好闲之人,若一里之间,百户之内,出现闲人,而甲长们坐视,邻里亲戚也不捉拿,而该闲人又有犯法之事,闲人一律处死,其所在地的甲长和四邻都迁到边远地区。洪武二十七年三月,朱元璋又下令,若有离开本土者,乡邻不仅要知道他去了哪里,还要知道他靠什么为生,如果不知其下落,这人久去不回,乡邻们都要受到惩罚。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设置了“路引”的制度,即农民在百里之内可以自由通行,若要出百里之外,就由官府核查,发给加盖了官印的“路引”,作为外出的凭据。官府在各条要道上设立一个叫巡检司的机构,专门负责盘查往来之人,如果某人离开本土百里,又没有“路引”,巡检司就将其擒拿送官。
就这样,在朱皇帝“悉心”管理下的臣民,就恰如一群被牢牢“圈养”的动物,完全听凭“主人”控制、摆布和宰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