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收石磨创世界纪录(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2-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这样的轿车,从前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乘坐

中原民俗园中用磨盘建造的神农大殿

图为中原民俗园耒耜集萃馆内的石磨照壁

一般石磨越薄年代越久,这样厚薄的石磨,至少有六七百年历史。

中原民俗园如今是大贺庄的一道风景,村里人大多为此感到自豪。他们说,这些祖先传下来的生产用品,虽然淘汰不用了,但还有价值。过去常用的东西,现在很难找了。如果扔完了,“下边人啥都不知道了。我们收藏这些,平时看一看,觉得很自豪。”

流连在中原民俗园,徘徊于各种旧农具间,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昔日生活气息,也领略到了旧农具上凝聚的古人智慧和心血,但一个疑问也越来越强烈:很多农具在汉代、南北朝时已经定型,后来的创新、变化不多。停滞千年,这是为什么?

旧农具收藏升温“推小车,不用学,只要屁股掉得活。”

中原民俗园耒耜集萃馆,收藏了不少老式车辆,独轮车、马车、轿车、太平车等一应俱全。新乡人秦光才曾在民俗园待过两三年,是民俗园的主要设计者。我们去采访时,适逢他过来搜集太平车,各式各样的独轮车令我们眼花缭乱,他就热心地为我们示范、讲解。

独轮车是以前最为常见的农用车辆,它的好处是方便灵活。过去道路条件差,但不管田间小路,还是山间小道,这车都行走无碍。农民运肥料、拉粮食、走亲戚,都推这车。“淮海战役时,这车起了大作用,运枪支、子弹、炮弹、粮食,都靠它。”但独轮车不好推,很多人都推不好。秦光才说,主要是平衡不好掌握,必须顺着它的劲儿,及时掉屁股,调整身体重心,一熟练,就得心应手了。

除了独轮车,耒耜集萃馆还陈列了多种多样的车型:精制的轿车,是从前有钱人家出行的工具;马车,是当时的快速运输工具;太平车,则是过去最能负重的车辆。“过去谁家有个太平车,相当于现在有辆奥迪!”那车方正厚实,全木结构,车轮上密密嵌着铆钉,车上用红漆写着一副对联:“孔子游天下,诸葛致太平。”秦光才说,这车的历史十分悠久,孔子周游天下,乘坐的就是这种车。春秋战国,这种车主要用作战车,后世人们觉得这车杀气太重,他们厌倦打仗,祈求和平,就给这车起名太平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当时胶轮的架子车已经普及十来年,太平车显得笨重不时髦了,没有人家想要,各村的太平车慢慢都被毁掉,保存下来的极少。中原民俗园的这辆太平车,是在附近一个村找到的。那村一个老人对这车有感情,特意保存了下来。贺恒平得知消息,前去商洽,问老人要多少钱。老人问清来意,很爽快地说:“你弄走吧,要啥钱?”贺恒平给他买了四条散花烟,拉回了太平车。

这几年,老农具收藏逐渐热了起来,现在一辆太平车要几万元,“能换辆面包车”。秦光才这次专门从新乡来郸城,就是为了替别人收辆太平车,找到了货源,但还不知道价格能否谈妥,他为此颇为忐忑。

不仅是老车辆,其他旧农具的收藏也逐渐趋热。贺恒平介绍说,他刚发出去四盘石磨,都是城市里领导要走的。对于中原民俗园来说,四盘石磨不算啥,别的旧农具,他们大多只收藏一两件,而石磨,他们收藏了四五万盘,论数量,全世界第一。

万磨汇聚一园

“经认证,河南省郸城县贺恒德先生收藏石磨39052块,成为世界上收藏石磨数量最多的人,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2009年7月10日,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吴晓红女士经现场认证,正式将中原民俗园的石磨收藏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贺恒平说,这个纪录其实并不准确,不少石磨没有计算进去,并且认证后他们又收集了一些,现在拥有的石磨有五万多盘。

为什么能收集到这么多石磨?贺恒平等人分析说,一是石磨不易毁掉,不像木质农具劈了能烧火;二是周口一带石磨都是用坚硬的红石头制成,当地人认为红石头放家里不吉利,磨没用了,都被扔在野外。“红石头和青石头不一样,红石头不平和,发凶。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村里有了钢磨,后来乡里又有了面粉厂,石磨没了用处,人都不愿放在家里,扔得到处都是,村头、路边、坑里头,到处都是。”

民俗园收集旧农具的消息传出后,就有人拾了野地里的石磨送来,最多的时候,“一天二三十辆拖拉机来送石磨。”

老农们说,过去石磨是家里的大件,专门要有磨屋放置,不是每家都有能力置办的,一般四五家才有一盘磨,没磨的到别人家磨面,要趁人家的空。过去的家庭人口多,按一家十口人计算,平均四五十人一盘磨,如此,民俗园收集的五万多盘石磨,过去可供二三百万人使用。

贺恒仁说,他家的石磨传了三四代人,用了一百多年。民俗园的这五万多盘石磨,都有一二百年的历史。磨在使用过程中,磨齿会磨损,过一段时间需要重刻磨齿,因此越薄的磨,使用的时间越长。在院内,我们看到一盘厚度只有15厘米左右的石磨,老人们说,这盘磨大概用了五六百年。

收集了这么多石磨,怎么摆放成了问题。不少人出主意想办法,后来主要由秦光才设计规划。这位新乡人曾在民俗园一住数年,为该园建设贡献良多。说起来,他与民俗园的缘分很偶然。

民俗园大量搜集旧农具的举动,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和赞赏,如冯骥才、舒乙,以及河南省内的文史学者、文博专家,他们为民俗园提供了很多实质性的帮助。新乡文博专家冯广宾对民俗园特别感兴趣,热情参与文物收集工作,与贺家人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秦光才是冯广宾的朋友,此人多才多艺,会纸扎、油漆、雕刻等多种手艺,是农村的能人。当民俗园建设遇到问题时,被冯广宾推荐到这里帮忙。秦光才没学过建筑,但他喜欢钻研,后来成了民俗园的“总设计师”。贺恒平开玩笑说:“老秦除了生孩子是半把手,下余都是一把手。”逗趣中,充满了对老秦的钦佩。

在冯广宾、秦光才等人的帮助下,民俗园建造了石磨牌坊、石磨照壁、石磨广场、石磨山,最特别的是用石磨建了一座神农大殿。建这座大殿本来请某大学的建筑设计师绘了图纸,施工时却发现不能用,因为用磨垒墙,跟别的建材不一样,有很多特殊性。最后这座大殿还是按照秦光才的设计建造而成。

如今,石磨成为民俗园最独特的风景,石磨小路、石磨广场、万磨山,蔚为壮观,令人惊叹。但惊叹之余,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石磨发明于战国时期,在汉代推广普及,不只是石磨,犁、耙、耱、纺车、斜织机等,也都是在汉代发明创造或定型成熟的。南北朝时期,又出现过一次农具发明的高潮,祖冲之等人以水力带动的连磨、水车,走到古代农业机械创造的高点。可以说,成就汉唐辉煌的,并不是某位皇帝的雄才大略,而是当时蓬勃的科技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带动了整个国家快速发展。

唐代以后,农具很少有大的创新。原因可能很复杂,一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发明不了拖拉机》的文章,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