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宋代沉船打捞现场:吐出淤泥留下宝[组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南天顺”甲板上,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从“南海一号”里抽排淤泥。

现场直击:

抽清淤泥不遗漏历史遗迹 昨(30)日的阳江阳光明媚,3~4级的东北风在阳江东平港只掀起微小波澜,“南海一号”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天可算是“南天顺”抵达沉船地点作业天气最好的日子。当日上午,记者就从东平港出发,乘船前往“南海一号”沉船地点,近距离探视“南天顺”的清淤作业。 航船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航程,顺利接近了距离东平港约30海里的“南海一号”沉睡地。在两座若隐若现小岛的不远处,“南天顺”在南天碧海中映入了记者的眼帘:高大的吊架、宽阔的作业平台、发电机组和气压式抽砂机巨大的轰鸣声,使在大海中的“南天顺”显得既孤独又壮观。记者获悉,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就在“南天顺”所在位置下约24米深处。 船内淤泥入海要过筛 &nbbsp;在作业现场,甲板上的20多名不同分工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了解情况的船员告诉记者,根据所着制服的不同,可以看出船上人员的分工:着白色制服者是负责“南天顺”作业船驾驶的高层和此次清淤探摸工作的指挥者;红色制服者则为水手,他们在具体执行对“南海一号”的清淤;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则是执行舱内机器的操控,保证器械正常运行。在“南天顺”的一端,巨大的轰鸣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看到,通过一根粗大的管道,船载气泵正不断抽取着覆盖在“南海一号”上的淤泥,并通过另一端的箱状筛网,将抽取上来的淤泥排入海中,同时将可能随之上来的碎瓷片和碎木留在网箱内,以保证“南海一号”碎裂出来的历史遗迹不被遗漏进入海中。另外,考古专家也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盯住网箱,以便在发现遗迹后随时采集进行研究。在“南天顺”的另一端,几台巨大的绞索将“南天顺”牢牢地固定在沉船区域。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南天顺”在“南海一号”沉船区域共精确地抛下了4个锚,将船体的四角固定。一旦“南天顺”需要挪动作业,可通过绞索的缩放来进行移动。(广州日报)

“南天顺”作业现场

“德华”号新装的雷达

“亚洲第一吊”近日抵粤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后“南天顺”主要进行的工作仍是清淤,而在过去的10余天内,几名潜水员已经多次下水进行探摸,对沉船各个方位的具体勘测正在有条不紊地完成。据了解,本报1月23日报道的进入“南天顺”研究的第三批人员中,已有一名国家水下考古队队员、阳江当地的考古专家返回岸上,另外一名省里来的考古专家则继续留在船上进行考古研究。另外,记者了解到,承载了今后“南海一号”打捞工作的“华天龙”打捞起重船有望在春节前从上海启程,并前往广东海域。据了解,这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号称“亚洲第一吊”的最大打捞起重船目前停靠在上海,而一艘动力强劲的拖船日前也已抵达了上海。从上海启程后,一般不超过7天时间,造价约6亿元的“华天龙”就将被拖至广东海域。如果气候条件允许,按照前期计划,预计今年3月“华天龙”就将前往沉船地点进行打捞工作。“德华”拖船换上新雷达在清淤和探摸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记者在作业现场回来途中,又见到了负责拖带“南天顺”的拖船“德华号”。据了解,1月22日本报记者首次在东平港探访到“德华号”后,当天晚上风浪很大,“德华号”在从作业现场回避风港的途中,所用雷达因为风浪颠簸掉落损坏。当晚,凭着GPS定位系统的指引和30余年的行驶经验,“德华号”的船员们在缺乏雷达导航的情况下顺利驾船回到避风港。次日,广州有关部门迅速调来一台价值5万元的新雷达给“德华号”重新安装,目前新雷达运行状况良好,“德华号”也在有条不紊地完成为“南天顺”拖送的任务。(广州日报)

打捞后,“南海一号”将被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图片来自:广州日报)

“南海一号”打捞出的瓷器,依然光彩照人。(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水下考古队队员正清理“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图片来自:武汉晨报)

新华网综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