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摘要——春秋时期失蜡法铸造工艺问题探讨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赵世纲在《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发表的《春秋时期失蜡法铸造工艺问题探讨》一文说: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禁体四周花纹是用失腊法分段铸造的,即将蜡模完成后浇灌泥浆,待阴干后加热脱蜡,即成分段空腔泥范,然后与禁面泥范合范后,浇铸成型;下寺墓出土的壶冠及盏耳残件都是没有框架梗,全由细铜梗曲卷盘绕所组成,铜梗线条流畅没有焊接残留的焊料堆积,也没有浇口和冒口痕迹,并认为这不可能是分铸焊接成型,而是失蜡法所铸造。春秋中晚期发展起来的失蜡法解决了铸造更为复杂的多层次的青铜器问题,把青铜器铸造推向又一个高峰。因此,失蜡法应是中国铸造史上的一项光辉创造,不能因为社会需求和文化差异而否定它的存在。

2007.1.26第七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