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与分期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广东新石器时*古学遗存的年代框架已初步显示出比较清晰的轮廓,与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内蒙古长城地带相比资料积累的程度虽有逊色,但考古学遗存的年代、阶段性和时代的风格却有相当多的共性。因此,探讨广东新石器时*古学遗存的年代与分期,其意义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一、关于广东新石器时代的年代

岭南是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广东新石器时代的年代上限一直是比较复杂的课题,迄今为止尚无充分而可以信赖的认识。在已知的资料中,英德牛栏洞的资料是目前最早的。《英德史前考古报告》发表了牛栏洞三个时期考古遗存的相关资料,其中第一、二期属于旧石器时代,第三期属新石器时代。从该报告公布的陶片资料看,这个时期陶器烧制的火候很低,陶胎薄厚不均,质地疏松,显得粗糙原始,较广西顶狮山遗址的第一期遗存要早(见《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据《英德史前考古报告》推测,牛栏洞第三期遗存为距今8000年,而广西顶狮山遗址第一期遗存据研究可能早于距今8000年,考虑到已知河北徐水南庄头、湖南彭头山文化等地距今9000年左右陶器的特点,牛栏洞遗址第三期遗存的年代应早于原先的估计,即超出距今1万年。由于有陶器的出现,这个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无疑,但其年代是否为广东新石器时代的最早阶段仍有待考古资料的发现证实。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广东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已经存在文化谱系上的区别,如钵型器与罐式釜可能系统有别,前者出现的年代早于后者,而后者与湖南彭头山文化有诸多共性,这是今后工作中应特别注意的线索。

与广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资料较少的情况不同,晚期的资料相对多些,由于分期研究的不不足和对文化格局理解的差异,许多被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资料往往早已深入到青铜时代。近来,虽然一些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但由于对时代的界说,对考古学资料联系与差别的关系,对定量研究的方法比较困惑,因此,界定广东新石器时代年代下限的认识仍然是若明若暗。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进入到广东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在粤北山地与环珠江口地区已经形成了文化性质完全不同的考古学区域。北有著名的石峡文化,南有香港涌浪、东莞圆洲、珠海宝镜湾等代表的遗存,前者以鼎、三足盘、圈足盘为特征,后者以釜、小口圈足罐、豆为特征,粤东地区的小口圈足罐与环珠江口地区比较接近,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广东考古学文化的格局主要是南北的问题。然而,当上述遗存在本地消失之后,代之而兴的却是另一番风貌。特别是粤北山地以南的地区,在不同的地理单元考古学遗存在文化面貌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共同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陶器的基本组合发生了变化,小口圈足罐退出了历史舞台,表明文化结构产生变化;

2、陶器纹饰中雷纹的出现预示着以往流行的刻划纹将被更规范的拍印或戳印纹取代;

3、折肩器、折腹器和凹底器,其器口内侧和领口以下修整的特点反映了制陶工艺迈向了更高的台阶。

14C年代数据显示上述遗存虽有早晚之分,但基本都在商代纪年之内。这些遗存显然已经走出了新石器时代,但又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尚未见青铜制品,但文化结构和传统与已知的广东典型的晚商时期的遗存别无二致,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着眼于大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格局,这类遗存应划到青铜时代,即属于广东青铜时代早期的前青铜制品时期。也有研究者试图将这类遗存纳入“夏商”时期的概念中,其实,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因为,在夏纪年的范围广东新石器时代尚未解体,而早商时期广东已然进入青铜时代,按中原的标准套广东资料的作法不可取。广东有自己的商、周,却无自己的夏,因为在中原的夏纪年内,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还不能独立地区别出具有特殊指征的考古学遗存。显然,不能把不同时代和不同性质的考古学资料混为一谈。

由此可见,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石峡文化,以及香港涌浪、东莞圆洲、珠海宝镜湾等遗址代表的部分遗存,诸多的14C测年数据表明,其年代的下限大约在距今3500年前后。

二、关于广东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广东新石器时代大约从距今1万多年前至距今3500年左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特点是发端早而结束晚,与中原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此之长的年代跨度是分早中晚三期为妥,还是前后两期适宜?笔者倾向于早中晚三期说。

距今1万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资料只有英德牛栏洞第三期遗存,可视为广东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1万至约6000年前后为第二阶段,该阶段的资料也不太丰富。需要说明的是,对二、三阶段的划分是考虑到广东考古学文化在谱系上出现更替和换代的情况。按这种认识,属于第二阶段的有曲江石峡遗址的前石峡遗存、封开勒竹口、杏花村窑址、吴川黎屋村梧山岭、珠海宝镜湾、香港东湾、深圳大黄沙等遗址的部分遗存。可将这些遗存归为广东新石器时代的中期。

距今6000—3500年为第三阶段,该阶段的资料比较丰富,诸如珠海后沙湾和宝镜湾、深圳咸头岭和大黄沙、东莞万福庵和圆洲、中山龙穴、高要蚬壳洲、曲江石峡遗址第二期遗存即石峡文化、封开乌骚岭、香港涌浪等遗址的部分遗存。这些遗存均可归为广东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按这种年代分期的认识考察广东新石器时-古学遗存,不难发现广东地区若以北江为中轴线,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即距今1万—6000年,其西部与西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属同一考古学文化范畴,自6000年以降湖南地区的彩陶由湘水走灵渠,再从桂北入西江,经广东高要蚬壳洲、东莞万福庵、深圳大黄沙,直至香港大湾,这个时期湘系考古学文化的影响终结了桂系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东进;5000年以后,江西清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又影响到粤北山地,其路径应是清江至赣江由南雄进广东,但在周边地区的影响下,环珠江口地区的岛屿始终有一支考古文化遗存独树一帜,这就是香港东湾和珠海宝镜湾遗址的部分遗存。由此可见,广东新石器时代的年代与分期要着眼于南部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大格局,跳出广东研究广东,认识才可能有新的进步,才可能看的更清楚更深刻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