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中期大墓M22随葬公猪下颌意义浅析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考古》2003年9期公布了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大墓IIM22的发掘消息,据称墓室东壁(也即头端)中央显著位置立一具完整公猪下颌骨,近墓底部倚东壁以公猪下颌为对称轴,南、北两侧各倒置3件彩漆柄玉石兵器,其中玉石钺5件,玉戚1件。从简讯《图一》照片上可见约略,但何以知为“公猪”?通过请教发掘者得知,猪下颌出土时,粗壮的獠牙长且弯,獠牙断面呈三角形,故知为“公猪”。

公猪下颌放在墓中显著位置,成为玉石兵器摆放的对称中心,被郑重其事地摆放在大墓的头端墓壁上,其在陶寺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可想而知。但它究竟表现何种思想意识呢?

许多中国史前文化中都有随葬猪下颌的习俗,多数学者认为随葬猪下颌以及随葬的数量,标志着死者的财富水平或等级状况。而陶寺中期大墓IIM22墓室内西端(即脚端)出有10头(20片)猪,似乎更能从数量上炫耀财富。那件公猪下颌可能另有用意。我们认为,既然两组各 3件的玉石兵器与这件公猪下颌骨对称摆放,猪下颌与玉石兵器应当组合在一起表达着一个完整的概念,猪下颌与玉石兵器必然有内在的联系。

《周易·大畜》曰:“豕贲豕之牙,吉。”王弼注:“豕牙横猾,刚暴难制之物,谓二也。五处得尊位,为畜之主。二刚而进,能豕贲其牙,柔能制健、禁暴、抑盛,岂唯能固有庆也?”可见所谓“豕贲豕之牙”之所以吉,是因为猪牙能“制健,禁暴、抑盛”。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绍力》篇解释得更清楚。《绍力》:“又问:‘豕贲豕之牙,何胃(谓)也?’子曰:‘……上正(政)陲(垂)衣常(裳)以来远人,次正(政)橐弓矢以伏天下。《易》曰:豕贲豕之牙,吉。其豕之牙,成而不用也。又(有)笑而后见,言国修兵不单(战)而威之胃(谓)也。’”《绍力》中“子”将“豕豕贲豕之牙”诠释为“成而不用”,比喻国家修兵不战而威慑敌国,此乃“上政”,也就是《周易·系辞下》所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陶寺中期大墓IIM22时代为陶寺中期偏晚,与舜禹时代大致相当,修兵而不战,威慑敌国,垂衣裳而治的用兵治国理念很可能在陶寺城址的统治者头脑中已经存在。这使人联想起《尚书·大禹谟》里的一段记述,说舜帝命禹伐不臣服的三苗,禹与群后会而誓师,三旬后,三苗仍不服。“益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昊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亦允诺。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这恐怕是“上政垂衣裳以来远人”的一个最佳战例吧!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陶寺中期大墓IIM22东壁中央放置的公猪下颌上的大獠牙,粗壮锋利但并不实用,很可能就是“豕贲豕之牙”的表象,它两侧摆放的两组各3件玉石兵器,简讯中发表了其中3件,玉质上好,制作精良,也恐非实战兵器,而只是为耀武扬威,它们共同表达“成而不用”、“修兵不战”、威慑制暴、崇尚文德的意识。那么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刻意在墓葬中表达这种用兵治国-理念的墓主人,是既掌握有强大的兵权和军事力量,又负有治理国家之责的-家。这样一个人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介武夫、武将,而应是国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