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考古报告的几点意见
结合编写《新砦发掘报告》的体会,就如何编写田野考古报告列述5点意见。
1、地层关系须全部公布
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战车的两大车轮,而地层关系是开展地层学的基础,也是确立遗迹、遗物相对年代的首要依据,因此,考古报告应把考古工地各探方(探沟)的地层关系全部公布。为了节省版面,这种关系不必全部配发四壁剖面图,但是每个探方(探沟)内的所有地层和单位均至少要用箭头(表示打破或叠压关系)串连在一起,使读者清楚任何一个单位的层位关系。
2、按单位成组发表器物
发表器物是考古报告的一个重头戏。不少考古报告偏重完整和独特的器物,这本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需按单位发表器物。按单位成组发表器物可以避免作者主观因素,宜于复原当时实际情况,相比那些挑着发表的器物,更具有准确性。如果不是按单位而是按照作者分型分式的结果,编排器物图谱,极易忽视器物的共存关系,形成发表的器物之间缺乏共存关系,让读者弃之可惜,用之又心存疑虑,不便重新研究。
3、多发原始材料,少写专题论著
考古报告的首要目的是公布发掘材料,至于基于考古发现作者产生的研究成果应以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单独发表,不必强行塞入报告正文当中。当然,其他学科研究如骨骼鉴定、石器质料鉴定、铜器成分分析、植物孢粉学研究等各种专项研究可以附录于后。此外,像遗址分期、各期特征等基本问题,发掘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简短的看法,这些均不为过。但是,如果就某些专门问题大书特书,展开专题性讨论,变成作者宣扬学术新观点的场所,那似有喧宾夺主之嫌,亦不符合田野报告的主旨。4、重视考古报告的图片质量
不少作者认为只要把报告的文字材料组织好、线图画好就近乎大功告成了,至于照片的质量就不是十分重视了。实际上,除实物外,对读者而言最真实的媒介不是线图,更不是文字,而是照相资料——图片。清晰的图片比生动的文字描述或逼真的线图更具科学性。当然,发表图片的原则与发表陶器线图一样,最好也按照同一单位成组发表。此外,诸如陶器制法、纹饰、质地等细节都需要用照片记录清楚,方便他人深入研究。
5、编写“工地大事记”
考古报告对此类问题虽早已注意,但语焉不详。一本考古报告出版之前,在田野调查和发掘、室内整理以及撰写报告等各个环节常常涉及到众多的人和事。考古报告最后最好列一个类似“大事记”之类的东西,把工地自立项、调查、发掘直到成书的整个过程,扼要介绍给读者,这不仅是对学术史的尊重,也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读者了解研究者的工作方法和步骤,以利他们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避免重复同样的失误,从而推动整个考古学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文物报200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