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问题及其探源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创烧于宋代,被誉为五大名窑的哥窑,因窑址未被发现,文献记载相互间又多有矛盾,一直为陶瓷界一大悬案。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多数陶瓷专家认为“传世哥窑”是修内司窑烧制。由于传世品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这一观点普遍为陶瓷界所接受。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修内司窑是著名的官窑,为何要烧制哥窑类器物?哥窑问题又当作何解释?文献有关汝官哥钧定的记载分明是五个窑口,这样论岂不是少了一个窑口?况且,这一观点不仅无法对哥窑作出解释,于官窑问题也是说不通的。

有的专家认为哥窑是出自龙泉地方,现在来看,这一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有专家运用科学实验手段,即物理测试和化学化验方法,对所谓的“哥窑”瓷片作了测验,提出传世哥窑“很可能是宋以后景德镇地方烧造的”观点。然而,由于他们所持的瓷片,包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在内,根本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哥窑瓷片。因此,其结论没有任何意义。

上述诸观点,主要原因是对哥窑的面目及其烧制历史不清楚,因此无法弄清什么是宋代哥窑瓷器,什么是“传世哥窑”,什么是元末新烧的哥窑器,以及什么是哥窑仿品,即龙泉、景德镇仿哥窑器的归属问题。本文就哥窑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陶瓷研究,在尚未发现窑址的情况下,出土物或传世品与文献分析研究相结合,是为惟一的途径,也是本文所遵循的原则。有关哥窑的记载,最早见于元代孔齐的《至正直记》,载:“乙未冬(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器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这类记载,主要还见于《格古要论》、《遵生八笺》、《七修类编》、《博物要览》、、《浙江通志》、《龙泉县志》等明清文献,并且,这些文献对哥窑烧制的时代作了记述,大多为北宋大观年间。这其中,曹昭的《格古要论》是可靠的文献,载:“哥哥窑,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这里的旧哥哥窑,是指宋代哥窑,哥哥窑则是指元代哥窑。上引孔齐文也可为证。有多种文献记载,哥窑是创烧于北宋大观年间,这里无须再作详论。由此可以推断,哥窑创烧于北宋末年,南宋时期继续烧制,直至元军入杭州而随之停烧,元末时又恢复烧制,这一结论是不会有问题的。只有这样,我们对上引曹昭的记述,才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理解。同时还说明,哥窑器有宋代与元代之分,质量不一样,这一情况同宋元钧瓷的情况相类,所不同的是宋钧窑有官钧窑的存在,哥窑则是宋元时期颇负盛名的民窑。

对哥窑记述详尽而又可信的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高濂虽然是在论及官窑,却同时也对哥窑作了详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谓官者,烧于修内司,为官家造也,窑在凤凰山下。其土紫,故呈色如铁,时云紫口铁足……。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高濂关于哥窑窑址是在杭州距修内司窑不远的地方的说法,当是出处有据的,而上引孔齐《至正直记》所购哥哥洞器的地点,恰恰也是在杭州,恐怕是绝非偶然。

根据文献可以推断,宋代哥窑是创烧于大观年间(1110年前后),终于南宋景炎年间(1277年前后)。元代哥窑恢复烧制的时间约始于至正十年(1350年)前后,终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前后。哥窑窑址,应在杭州距修内司窑不远的地方。

修内司窑是宋朝廷建立的第二座官窑,在以“汝窑为魁”崇尚汝瓷的宋代,照理说修内司应与汴京官窑相承,烧制与汝瓷相类的器物,而与哥窑则属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修内司窑为什么却烧制与哥窑相类的器,并且出现“官哥不分”的情况?这一问题如得解决,哥窑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否则,所谓“传世哥窑”的归属也是成问题的。

南宋叶的《坦斋笔衡》是研究宋官窑的珍贵文献,其中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局,袭故京制,置窑于修内司,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釉色莹彻,为世所珍”。但这种为世所珍的器物究竟是什么样子,叶并没有说明。直到明洪武年间,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载:“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类汝窑”。这样问题很清楚,修内司窑在前期确实是“袭故京遗制”,烧制汝窑类器物,而后期则对与之毗邻却闻名遐迩的哥窑有所借鉴,烧制“官哥窑”器物。一个窑口,出两类器物,这一情况在宋代三个官窑中为修内司所仅有。“官哥不分”的说法,正是对这一实情的写照,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当鉴定这类器物时,仍然使专家感到大伤脑筋的原因所在。

其实,“官哥不分”的意思有二层:其一是说修内司窑为官窑,却仿效哥窑,烧制与哥窑相类的器物,致使二者难以分辨;其二是说修内司既烧制类汝窑的器物,又烧制与哥窑相近的器物,一个窑口,两种器物,不分彼此。人们常说官哥不分主要是指第二层意思。

官窑出哥器,由于其技术及用料方面的优势,青出于蓝胜于蓝。在纹片方面,修内司窑不仅釉质肥厚,还创烧出秀美的“蟹爪纹”、“梅花片纹”,讲求小器开大片,大器开小片。官窑胜哥窑,人们自然重官而轻哥。久而久之,官哥窑也即所谓的“传世哥窑”,甚至成了哥窑的代名词。这也是为什么宋代哥窑器极为罕见的原因所在。孔齐所说的“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即为明证,这显然是把官窑效仿哥窑的关系颠倒了!可见,早在元代人们对此已是“数典忘祖”了。

但是,应当指出,明清时期,“官哥窑”即是指修内司,而对哥窑则为直呼,这在明清文献中是十分清楚的。顺便说明,现今的陶瓷专著专论在援引“官哥窑”时,往往将其注释为“官、哥窑”,这无论是在词义还是语法来说都是不通的,同时也根本误解了古人对这一问题的认定。令人不解的是,不知为什么,从民国时期,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即对哥窑与官哥窑认识不清,更不了解“官哥不分”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创烧于北宋大观年间的哥窑,大约在南宋初年,烧制出独成一宗的开纹片的哥窑器。哥窑炝烧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工艺。提起哥窑,人们总是把开纹片当成是哥窑的创举,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早在哥窑之前,吉州、景德镇地方就已烧制出开片的瓷器,但古人早就指出:“宋时有碎器……,其实假哥窑”。汝窑、官窑都有有关纹片的记述,但绝不同于哥窑。哥窑的贡献,在于有意识的利用胎釉结合所产生的断纹,在开片之间着入墨色或其它色料,使纹路清晰而又突出。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质变。哥窑创烧出一种阡陌纵横却又井然有序,缱绻缠绵而又丝毫不显零乱,被人们誉为“鱼子纹”、“百碎”的纹路。因此,哥窑器物在当时就“少有”、“价高”,受到人们的珍爱。南宋末年,元军入杭州,哥窑停烧,元末明初,又恢复了一段时间的烧制。

哥窑的成就为修内司窑所借鉴,烧制出为“世人所珍”的官哥窑器。由于历史上“官哥不分”这一局面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哥窑问题认识上的不清。目前,随着修内司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哥窑之谜也将大白于天下,这已属定论无疑。

中国文物报2001092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