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及实践
——以《新民主主义论》为例
肖冬华
摘要:
抗战时期,为探索出并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抗战时期先进文化的形成。其阐述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对先进文化作出了科学的定位,阐发了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形成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路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新民主主义论》先进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努力致力于抗日先进文化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抗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论》
先进文化,就是符合当下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有世界眼光和开放性,又能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国的先进文化于现当代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和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文化。它在抗战时期的前进方向,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了探索并坚持这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抗战时期先进文化形成的标志——《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转变政治策略、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同时,在文化战线上也积极进行了策略上的转变,即逐步由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政权为目的的工农民主文化运动向以争取民族解放、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为目标的抗日民族民主文化运动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时势的要求、民族的需要,对当时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正确把握和科学引导。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继续探索着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号召,广大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响应。张闻天,作为抗战时期党内文化工作的重要领导人,最早地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纲领,在探索先进文化之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40年1月5日,张闻天在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题为《抗日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是为抗战建国服务的文化,要完成这个任务,它必须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 这就初步指出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内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对先进文化予以科学的定位并且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将文化问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问题联系起来认识与思考,在先进文化的建设问题上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演讲,并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后于《解放》第98期、99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该文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把握了当时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先进文化的建设规律,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新民主主义论》关于先进文化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党对中国近代以来进步的、革命的文化人对中国先进文化探索的经验总结,党对抗战以来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与历史趋势的深刻认识,以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性发挥共同作用的结晶。
二、抗战时期先进文化理论的展开——《新民主主义论》的集中阐发
(一)阐述了文化的重要性,确立了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政治、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不变革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固然没有文化的更新,反之,没有文化的变革同样也不可能实现新旧政治经济制度的转换。因而社会的变革与革命必然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制度入手,而且还需从文化着力,文化变革是社会变革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抗战形势的高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潜心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进一步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地认识和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历程以及文化觉醒的轨迹。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与封建专制政治统治和封建自然经济相对应的是愚昧落后的文化。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地探索着救亡图存之路。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先驱者们的变革之路:先器物,继制度,后心性。正如梁启超于20世纪20年代所描述的:“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厂等纷纷建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根本感觉不足……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先驱者们的文化救国传统,但对于中国社会整体变革的认识,还是经历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艰苦探索过程。1922年党在二大上首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但其社会革命的视野还局限在政治领域。土地革命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把社会革命的重心转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旧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把政治革命的矛头指向封建地主阶级。
在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社会变革的具体历史与实际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社会革命思想趋向成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地把握中国社会变革的方向,充分认识到了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他庄严宣告:“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不难看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复兴的整体思考中,认识到先进文化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应与政治、经济同兴共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此时已紧紧把握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 对先进文化作出了科学的定义,阐明了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
抗日文化首先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整个抗战时期,只要是以抗日为前提的文化思想,都可以纳入抗日文化的范畴。但抗战时期先进文化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当时社会上存在着几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倾向。一是国民党推行的三民主义文化,二是代表资产阶级的文化人士提倡的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文化,三是文化保守派宣扬的中国传统文化。三种文化的前提都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资产阶级顽固派的专制主义,“在政治上,在文化上,腰斩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腰斩了他的新三民主义” ,而“资产阶级顽固派的这条文化专制主义的路是走不通的,它同政权问题一样,没有国内国际的条件。”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化人提出的欧美资产阶级思想,虽在五四运动的舞台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被这个思想上的反动同盟军稍稍一反攻,所谓新学,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而只剩下它的躯壳了。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而文化保守派们宣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不难看出,这三种文化都没有光明前途。其原因还在于,三民主义的文化是为实现军政、训政、宪政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文化所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博爱,其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文化保守派们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中国回归到封建国家。这三种文化虽以民族大义为前提,但由于其阶级性的束缚,不具备科学性与大众性,不可能引导中国走向抗战的胜利,也不可能成为先进文化。
毛泽东认真分析和总结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争论,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主张。其主要内容,一是“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可能领导了的。” 二是,这种文化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因此它既不是资产阶级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文化,虽然其含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三是这种文化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特征和基本内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反帝反封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所谓“民族的”文化,“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毛泽东在强调文化发展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时,并不固守传统文化,而是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所谓“科学的”文化,“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封建迷信,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的科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论原则。所谓“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白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这实际上与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内容整体上形成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主张,清晰地阐明了什么是新文化,也就是中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文化的问题。
(三) 形成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路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路和基本方针,具有独创性,对文化建设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其内容主要为:一、从实际出发,将国情作为认识的出发点。毛泽东指出,中国近代国情和中国的历史特点,决定着中国革命、建设包括文化革命、建设的一切问题。只有深入把握基本国情和历史特点,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文化问题,正确解决中国文化的出路和发展。这实际上也就解决了文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基础和建设基础问题。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毛泽东认为,“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还明确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他明确地反对对待外来文化上的完全排斥和全盘吸收的倾向,指出,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要将其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完全地恰当地”相结合,这样,“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这些思想和方针,对于先进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抗战时期先进文化的实践及对抗战巨大的影响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努力致力于抗日先进文化的建设,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统区、沦陷区、陕甘宁边区及其它抗日根据地,都出现了抗日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广大革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组成了各种革命文化团体,同时通过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及后在第三厅基础上成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推动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发展。几乎所有文化、艺术、新闻、教育、出版界的进步人士都投入到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抗日文化运动中。他们在政治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以各种形式,开展抗日文化斗争,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刊物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发表了许多结合抗日战争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时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中共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坚决的抵制。重庆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正是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列宁与中国》、《纪念马克思与孙中山》、《应该解散的是法西斯党》、《法西斯的丧钟响了》等。这些文章大力宣传并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驳斥了“取消共产党”的谬论,大大增强了进步文化界的政治意识,从政治上促进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其次,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在党的领导下,大批以救亡为主题反映抗日斗争的报刊杂志、新闻机构、出版社出现,揭露黑暗展示光明的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异彩纷呈。郭沫若的戏剧《屈原》、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徐悲鸿的国画《鸡鸣不已》、张大千的《猛虎扑日图》等名篇佳作,对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弘扬民族正气、推动先进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动员组织了群众文化运动。在中共南方局和第三厅的组织领导下,各种群众性文化运动得以开展,为群众所欢迎和接受,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推动了抗日战争在国统区的胜利。
在东北、华北、华中等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了文化专制和奴化教育,企图削弱和消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成为俯首贴耳任其奴役摆布的亡国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沦陷区广大群众,克服物质条件上的种种困难,采取了各种机巧灵活的办法,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奴役和反奴役的、控制与反控制、摧残与反摧残、毁灭与反毁灭的文化斗争。首先,对于日本帝国主义鼓吹的“共存共荣”、“东亚新秩序”、“东洋文化”等文化奴化思想,中共领导着文化界人士,进行了坚决地批判与抵制,消灭了沦陷区人民失败的情绪,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励了民族的气节,有效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其次,中国共产党还高度重视了反奴化教育。对于儿童,建立了抗日两面小学和抗日隐蔽小学,根据形势以反驳教学和实事教学的方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对于成人,采取冬学、民校、识字班、宣讲班等形式进行战时政治教育和识字教育,同时,还以画漫画、演戏等活动教育民众。这些反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专制和奴化教育的斗争坚定了广大人民抗日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华民族的阴谋。
在陕甘宁边区及其它根据地,抗日文化运动也出现了高潮。大批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和革命的文化人在党的号召下奔赴延安和其它抗日根据地后,组织成立了各革命文化团体,如“文协延安分会”,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还陆续组织成立了文艺、教育、语言文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专业协会、学会或研究会,对于文化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在延安成立了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会,专门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译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党领导革命与抗战的理论水平。再次,对于教育工作,党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党明确地提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等20多所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的干部,支持了抗战。据统计,这些学校,“八年抗战期间,为其他解放区训练了4万个以上的政治、军事干部,及成千的文化和技术干部”。 除了干部教育,各边区及根据地的普教事业也欣欣向荣。晋冀鲁豫边区、晋绥边区、苏南、苏中、苏北根据地等努力贯彻党中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想方设法普及文化知识,开展成人教育,采用识字班、夜校、冬学、读报组等形式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及其它根据地的抗日文化运动造就了一支为民族解放服务、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的文化新军。
综上,《新民主主义论》所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抗战时期的先进文化,高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弘扬了民族正气与爱国主义传统,动员和鼓舞了全国各地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争取在抗日的隆隆炮火中洗净中华民族百年来所受帝国主义侵略的耻辱、实现全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动力、灵魂与条件。代表抗战时期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倡导并致力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生力军。这支文化军队,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先进的文化为武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向日本帝国主义展开顽强斗争,起到了军事斗争无法替代的作用,形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同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的先进文化实践,从根本上反对和改变了中国的旧文化,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新文化,促进了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等领域的极大发展,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轨道铺平了道路,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谱写了重要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闻天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下册)[Z],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