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彩陶俑的原型
西夏彩陶俑为何如此面目狰狞可畏?它究竟是以何人为原型而制作的呢?近日,笔者在翻阅《敦煌西夏壁画》时终于有了答案。

此西夏彩陶俑残高10.5厘米,据估算,总高约在25厘米左右,红陶质,彩绘,腹空,为模型制作。其发式奇特,为髡顶,头部左右两侧有规则地各留一撮发,涂成绯红色,右侧一撮发已失,但痕迹依稀可见。陶俑眉毛粗浓,大眼深陷,眼珠突出,鼻孔随狞獠的大口上张。上身*,肩部披着紫色云肩,四肢呈手舞足蹈之态,大腹凸出,裸腹,露脐,胸肌突起,充满动感。此俑造型简练夸张,形象生动,别有韵致。
古代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畏兀尔人等全无此种发式,只有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西夏木板画《驮手图》、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圈“马术、马球”段中有大体一致的发式。元以前的艺术家对这种发式并不陌生,最早见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654—684墓葬壁画《客使图》里,画中的那位两鬓留有发的老者就是代表党项族的一支来长安进贡的;还是这一支,曾在宋初到开封礼佛,北宋初画院画家赵光辅《蛮王礼佛图》形象记录了这一佛教盛事。由此可见,此俑的发式应该非党项族莫属。
党项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马背民族,西夏景宗皇帝李元昊1004—1048是立立国之君和西夏文化的开拓者,他不仅命人创制西夏文,而且钦定了党项族人的发式。西夏立国前,境内尚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突厥、回鹘、鲜卑族等,发式尚未统一。李元昊立国后“革除银夏旧俗,先自秃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其众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金环以异之”(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一)。秃发不仅是为了区别族属,也是西夏臣民的标志。这件陶俑形象地展示了西夏人的发式和服饰。其陶俑的形象据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第三窟的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图2,图右面的一人是玄奘600—664,俗称唐僧,统称三藏法师。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他于贞观三年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从师受学,游历天竺各地,历时17年,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从事佛经译述,并与辩机撰写《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印度、尼泊

(2005年11月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