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题五万选》
十年前我在素有“才子”之乡的江西临川,收到了《大题文鹄》和《小题五万选》各一套。其中《小题五万选》80册,光绪乙未年1895年上海积山书局石印。每册长12.8厘米,宽7厘米,厚0.6厘米,面积相当于10元人民币。均为10号小楷,每平方厘米刻印约40个字。全书5万篇文章,每篇600余字,总共约3千万字。有资料记载积山书局历经10余年的时间搜集了清之前名人

文章主要以《大学》、《中庸》、《上论》、《下论》、《上孟》、《下孟》统称四书“四书”中的内容为题,多角度多方位论述了治国、治家、治学和修身养性之道,每个不同的命题收入多个作者不同风格的文章。
这些文章中有的成为传世佳作,有的成为高等级学校的教科书,有的则成为“经典”之作。它对我国的文化教育、安邦治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等,将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研究古典文学、人文、地理、历史和科举制度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笔者爱好收藏古籍。近年来,被发现并见诸报端的此类书,大致有五种:一是浙江镇海发现的《四书五经文格》成于康熙年间,规格9×5.8厘米,厚0.6厘米,约10万余字,刻印本;二是山西发现的《四书备旨》光绪乙丑年1889上海静怡屋书藏本,规格5.2×3.6厘米,约17万字,石印本;三是江西吉安发现的《增广试帖三万选》光绪辛卯年18911上海点石斋石印,约百万字;四是江西安福发现的《大题文府》一册,规格16×9.2厘米,厚1.5厘米,全书约25万字。
综观上述袖珍奇书,最早的是浙江镇海发现的为康熙年间,字数最多的是江西吉安发现的约百万字;最小的是辽宁锦州发现的。而我家藏本无论刻印精度,成套成册,字数容量都达到了同类书籍的最高水准。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和研究价值。
光绪乙未年距今百余年,历经风雨沧桑,能保存下来而又完整无损,实属难得。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那位原收藏者精心呵护这套珍贵的奇书,使之今天能与世人见面。
卣,古代的盛酒器。《尚书·洛诰》:“以禾巨鬯二卣”。又《诗·大雅·江汉》:“禾巨鬯一卣”。故卣是专用以盛禾巨鬯的祭器。现所称卣,其定名始自宋人,沿用至今。
鸟兽形卣,具有鸟兽的形象,基本上与鸟兽尊相近。有提粱的容器,一般统称为鸟兽形卣。金文中常

我国古代的雕作,绝少数纯为艺术之作,特别是各种以自然界动物为主题的作品,往往都是有着特殊的含义。在当时人的眼中,它们不仅仅是某种具体的动物,而且是附带有神性的东西,人们在它们身上倾注了因崇拜而产生的景仰之情。它是当时社会性宗教感情的自然流露。
西周早期的铜器,太保鸟卣,为传世品。器物通高23.5厘米,长冠鸟式,整体雕塑为鸟形,鸟首像鸡,由其是长喙鹰钩鼻状之嘴。有双长冠垂于脊背,腮两侧似吐绶,喙上片可开合用以注酒。鸟的双腿式已形象化了,又粗又大好像鹰爪。两爪正巧从器腹下弯曲向前转向下,成了支柱着地,鸟的尾巴扁平半弯曲向下,把爪和尾设计成了器物的支柱,动物是只在神话世界提到而自然界不见的动物禽兽。它们或被夸张,或被图案化,可概括为抽象动物。这样便使整器更显稳重典雅又古朴大方,增添了观赏的效果。鸟顶后部有盖。卣的提粱在颈部两端有环连接,环上饰有鳞纹。
器上铸有铭纹三字“太保铸”。与大保方鼎完全相同。周初,召公奭为大保。武王灭商后,为抵御弋狄南下入侵,封召公奭于燕,建国于河北北部。现在北京琉璃河及辽宁省凌源马厂沟均有带“燕侯”铭文的铜器出土,但无“太保”铭文的铜器。这件卣虽为传世的铜器,但无出土的地点。故只能推测它可能与召公家族有所关系。仿鸟兽形象的象生器,是青铜器中一类特别神奇美丽的器形,构思别出心裁,制作穷极之丽,精心制作,耐人寻味。全器造型奇特,十分传神,极富想像力,为周代铜器之精品。现收藏于日本白鹤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