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六曲刺绣屏风


屏风原先是用于挡风或起遮蔽作用的实用器具。根据史料记载,屏风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商周时期叫“邸”,而屏风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唐代,屏风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到了清代各类屏风的功能慢慢由原来的实用品变成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人们居室里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在清乾隆以后,丰富多彩的手工技艺被用于屏风的制作。清代的案头屏风集镶嵌、雕刻、刺绣和诗书画等艺术于一身,增加了居室典雅的氛围,受到了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江苏张家港市博物馆前一时期征集的六曲刺绣屏风就是一种典型的清晚期案头屏风。该屏风长72厘米,高56厘米。由锦缎相连的六扇薄板组成。一般放在书桌上面,打曲就可以竖直。每扇薄板正面是彩色的刺绣画面,刺绣地子为隐花锦缎,织造精良。六幅刺绣的主题是达官显贵或文人雅士的家人、小孩在花园里欢度春天的景象:大自然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庭院深深、春意盎然;孩子们调龙灯、耍麒麟、斗蟋蟀、点爆竹、放风筝、扭秧歌,欢天喜地;大人们闲庭信步、园中小憩、手执花枝、欣赏满园春色。真是一派祥和、安逸、幸福、喜庆的好景象。六幅主图四周缝贴9×38厘米花边框,主图上方点缀花朵纹饰,下方绣上六吉祥纹饰:一片树叶,取谐音“如意”象征万事如意,斝是古人的酒器,四书象征文才,布币象征征财富,万年青象征青春长寿,珊瑚象征高贵发达。外用绶带相系,绶与“寿”谐音,具有吉祥、喜庆的气质,是古今人们喜爱的形象。整幅绣品构图严谨,表现技法详略得当,用色得体鲜明,绣针清晰地道。作者运用了交叉、平铺、网绣、勾线等多种刺绣技法,以针当笔,用线条勾画出不同的人物动态和神态。绣出了富贵人家欢天喜地闹新春的千姿百态与天伦之乐,刻画出了江南民间浓郁的民俗风情。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与刺绣工艺很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当时的刺绣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屏风的背面用隶书墨写宋词二首,其一是张先(宋代五程人,字子野,天圣进士,官至都官郎中,工于词。)的“天仙子”,一首地道的临老伤春之作。另一首是欧阳修(宋代庐陵人,天圣八年省元,中进士甲科,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的“阮郎归”,描写一个女子早春踏青时所闻所见以及女子荡过秋千之后的心境。该词有二处与原文不同,春早改为春半,双燕栖改为双燕飞,但是文义基本没变。书写者没有具名。从二首词的内容可以看出写者对春的无限怀念,他怀念青春少时天真的情缘,叹息临老仕途-的悔恨。
刺绣作品早在西周晚期就开始出现,而刺绣工艺开始用于屏风制作应该是清乾隆年间的事情。观赏六曲刺绣屏风的内容、纹饰和风格可以初步断定它应该是清代末年的作品。这件刺绣工艺品在当时的民间绣品中算得上是一件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