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珍藏《安徽电影》创刊号

该刊有两个主要特点:1、具有“大跃进”时代的鲜明特征。“发刊词”曰:“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工农业生产和文化副业空前大跃进的形势中,《安徽电影》正式创刊了……”如关于举办全省“大跃进电影展览”的报道、“安徽新闻”中的《一天等于20年》、《火线入党》短纪录片等真实再现了在“全民大炼钢铁”、“跑步进入*主义”口号下种种违反科学规律、不切实际幻想,甚至谎诞不经。毛主席视察省委钢铁厂时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他汇报:这是用党费办起来的,除从马钢请来的技术工人外其余都是机关干部。一个堂堂的省委机关用“党费”办起了自己的钢铁厂,今天或许令人匪夷所思,只有放在那个“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土法上马、大炼钢铁”急躁冒进的年代才有可能充分理解。
2、地方色彩极其浓郁。介绍了省文化局省文联举办电影剧本创作讲习班盛况、安徽作家陈登科、鲁彦周创作电影剧本的体会文章。介绍了边建设边生产的安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与北影合拍的第一部故事片《柳湖新颂》,与江南厂合拍的艺术片《卧龙湖》。占据彩图插页中心的是安徽电影厂刚摄制完的纪录片《毛泽东在安徽人民中间》有五幅毛主席频频地向向工人、市民招手致意的照片,其场面之热烈亦令人颇唏嘘不已。正在拍摄中的皖省地方剧种集锦:黄梅戏《春香闹学》、泗州戏《拾棉花》等。该刊透露出的一组数字亦颇耐人寻味:解放前全省仅有9家电影院,专职放映队无一个;至1958年已发展为412个放映单位,35毫米电影院90个,16毫米放映队322个;一个宽银幕影院尚在建设中,遵循总路线精神该省提出电影副业第二个五年计划奋斗目标是:平均每人每月看电影二至三次,基本满足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以上大致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城乡电影事业发展的真实现状,是特定历史年代的一个缩影。
在众所公认的电影史料中早期电影海报、电影刊物及电影版连环画三大板块中笔者最看好电影刊物——其文化含量深厚,连续性强,史料价值最高。民国影刊据知仅40余种,建国后有影响力的除《大众电影》外建国十周年之际又创刊的已知尚有《广东电影》、《上海电影》等,而以《安徽电影》为最早,但作为经济实力并非十分富庶的一个地方性期刊,发行量少,刊行期短暂(寻问数人均不知其终刊何时、估计至多一、二年间),影响力小,至今仍鲜为人知。笔者相信作为“珍贵最是第一声”的它必将随岁月沧桑流逝日益凸显出其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