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蝉之寓意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蝉的造型很早就被中国人选用为佩饰。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因而有将此类玉蝉称为“王含”者,应视为丧葬玉一类,而不同于其他形状的玉蝉。

常熟博物馆藏有这一类型的汉代玉蝉四件,介绍如下:

一、白玉蝉,器长5.2厘米、宽2.6厘米,蝉的头部刻画有力,尾作弧形收敛,背脊线隆起,用减地法琢出双目及两翼,器形平正。

二、黄玉蝉,长4.7厘米、宽2.8厘米,灰白色沁色,半透明状。蝉的头部略呈尖形,两侧双翼用弧线勾出,优雅适度。

三、青玉蝉,长5.6厘米、宽2.6厘米,白色斑。蝉双目斜凸于两侧,中间呈八字形突出,背脊弧度平整,双翼长而窄,腹部可见线纹数条,琢工干净利索。

四、墨玉蝉,长4.5厘米、宽2.2厘米,扁体,沁色斑斓。蝉头部为斜切状,背脊线隆起,尾作弧形渐收,用阴线勾勒出蝉的双目及身躯,汉八刀法的使用简练流畅,一目了然。

上述四件馆藏汉代玉蝉头部均无穿孔,为王含蝉,是汉代普遍流行的作为用于丧葬的一个种类,以为它能为生者避邪,为死者护尸,甚至食之可以成仙得道。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促使玉器的*治、宗教意义为之大增,方士又竭力提倡玉的神秘和力量,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同时不可避免地掺入了包括避邪在内的封建迷信的内容。因有这些原因的存在,于是盛行用玉雕琢的具有护符意义的王含蝉,即被看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实体,成为“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结”,也就是说,死人含蝉,亦表示其肉身虽死,但只是外壳脱离尘世,心灵未必死去,不过作为一种蜕变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