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老《大众电影》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提起老牌杂志《大众电影》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伴随新中国电影事业从无到有、走进辉煌、风靡半个多世纪、名冠海内外。如今老《大众电影》(“文革”前出版的共306期)在收藏领域独领风骚、深得厚爱与追捧。

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市军管会文化处领导下,《大众电影》创刊。当时编委有夏衍、于伶、梅朵等,于伶《期望》作为发刊词,池宁设计的美术字作为刊名。三色铜版精印封面、健康向上的内容、图文并茂的文章立刻受到广大读者们欢迎。它就像一株幼苗承受着共和国初春的阳光雨露、迎风摇翠,从最初的印量一万册,很快发展到几十万册,最高时曾达创记录的近千万册。

1952年《大众电影》和中影公司《新电影》合并,从上海迁北京出版,1962年10月(总262期)又和《上海电影》合并,迁回上海,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专门写了祝辞,老舍先生赠送贺诗,郭沫若亲题刊名——此刊名一直沿用至今。“文革”前停刊,至1979年1月于北京复刊,今已连续出版628期。

倘说电影是流动的画面,《大众电影》则是凝固的画面。它真实反映了新中国电影事业从黑白到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波澜壮阔、充满艰辛的历程。共和国领袖们对人民电影事业无限关怀,1958年2月14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长春电影厂视察,穿录音室、进摄影棚,接见了《红孩子》剧组小演员(图一);1957年4月1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接见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成立大会,优秀影片获奖者和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工作者代表(图二)。《大众电影》中的纪录片反映了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国庆游行、载歌载舞;盛大阅兵、威武雄壮;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等接见见王进喜、陈永贵等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画面似乎将人们带回到火热的五、六十年代。戏曲片《穆桂英挂帅》、《红楼梦》、《刘巧儿》等名家名派尽显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美术片《红军桥》、《哪吒闹海》、《半夜鸡叫》等是孩子们最受欢迎的影片,一提到《半夜鸣叫》中财主周扒皮的黑心、贪婪,长工们的机智、幽默,当年“过来人”犹津津乐道,仿佛又回到自己少小无忧的童年。是它将著名导演蔡楚生、郑君里、谢添、王家乙、凌子风及名演员赵丹、白杨、秦怡、张瑞芳、王丹风、孙道临、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等介绍给读者,虽然如今他们多年逾古稀,甚至有的已逝去,但在《大众电影》上,他们塑造的一个个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至今仍流光溢彩,令人激越,难以忘怀。

同当年许多杂志一样,《大众电影》上前苏联“老大哥”痕迹甚浓。《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人们不知在影院、露天剧场看过多少遍。似犹嫌不够,1953年20期(图三)即“苏联电影周特辑”,一色儿苏联影片、苏联“人民演员”、“功勋演员”……如今已成尘封的一页。

那年月,人们文化娱乐消费渠道极其狭窄、匮乏,能够自费订阅上它不知是多少人蕴藏心底的梦想,图书馆里第一本《大众电影》亦不知曾被多少虔诚的读者翻动、借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虽其印量已达900万册(《大众电影》)。

笔者深信,作为新中国创刊时间最早、最具群众性和影响力的通俗电影刊物,其收藏价值、投资价值必将随时间推移而与日俱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