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与葫芦器
匏器,又名葫芦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培植与自然生长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我们的祖先至少已有7000年种匏的历史。用匏做成日常用具,也可以上溯到远古。但不知是哪一位聪明人,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初生的嫩匏纳入模范中,使它长成各式各样的器物。天然果实的形态方圆悉随人意,不施雕琢而花纹款识胜过雕琢,宛若天成。匏器工艺,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在明代有花纹和文字的匏器已是民间常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清代宫中范制匏器,始于康熙时期。故宫的藏品有年款的匏器尚未见到有早于康熙的。据乾隆诗咏中提到康熙在西苑丰泽园,曾经种值葫芦,是康熙亲自选择优良品种的试验田。清代工艺尤其是宫廷工艺,一般有这样一个规律,即康熙时初具规模,至乾隆而大盛,嘉庆、道光以后,日趋衰落。工艺技法的精粗、花纹装饰的繁省,工艺品产量的多少,一般也符合这个规律。这自然和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风尚及帝王的爱好有密切关系。不过匏器有点不同。康熙时期不仅范制工艺已很娴熟,品种也相当完备,和髹饰、镶嵌、钤等工艺也有高度的结合,只是传世实物可能比乾隆时期的较少而已。康熙、乾隆两朝匏器主要供帝王赏玩,有时也用作国际礼品,或赏赐贵族王公。乾隆以后,嘉庆、道光宫中不再大量范制匏。据传,从道光时起,宫中只有小花园(慈宁宫花园的别称)还种葫芦。但宫廷以外,王公在宅邸中都仿种起来。这些宅第范制的匏器,统称“宫模子”,以别于晚清以来三河、徐水等地民间范制的葫芦器。而到了晚清匏器已不再范制瓶、壶、炉、盒等大型器,品种也大为减少,只剩下贮养鸣虫的笼具、鼻烟壶及小件陈设三种了。匏器大小的变化必然牵连到选用匏种的改变。康熙、乾隆时期范匏用的是大匏和大葫芦,而晚清则用的是无腰的棒子葫芦、松腰的小葫芦和小形的扁圆葫芦了。t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看,匏器既有宫廷制品,也有民间制品。论其价值,应当不亚于清代官窑和民窑瓷器,何况在数量上它比瓷器少得多。据沈初《西清笔记》“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瓶、盘、杯、碗之属,无所不有。……然数千百中仅成一二,完成者最难得”。说明葫芦器的制作,虽然是用雕成的木模或砖范包在嫩葫芦上,待它渐长渐满,天然成器,其完好之形,甚是难得。匏器在质感上颇具特色,和竹雕相似,久经岁月,经人摩挲,色泽渐深,光润可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图中所示模印寿字纹葫芦,高33.5厘米。此葫芦器形端正,包浆温润亮丽。上肚保持自然状态,饱满圆润,下肚受范模印,正四方形抹角,各角为团花,肚四面模印卷草拱寿字纹,底部为蕖花。模印纹饰清晰流畅,图案丰富匀称。上下合自然与人工一体之意趣,当为清中期宫廷模印葫芦精品,极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