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书法对联
曾于某处见有赵之谦七言对联一副,幅纵170厘米,横38厘米,宣纸本,绫装裱。文曰:“义取延谦则吉,功资养性寿而康。”上联右侧署款:“光绪己卯夏四月书于洪都客次”,下联左侧落款:“扌为叔赵之谦”。下钤原印两方:一为阴文“赵之谦印”,一为阳文“扌为叔”,均为篆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扌为叔,号铁三、冷君、无闷、梅庵等,浙江会稽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对碑刻考证、诗文、书法、绘画、篆刻均有很高的造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博古通今,为晚清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与周白山、姚瑜伯相友善。所作诗文,皆新奇骇愕,不落俗套。赵之谦在书法上的创新与贡献也特别突出。他在书法中融入篆刻的功力,人称“使刀如笔,视石若纸”。他刻印取法秦、汉的金石文字,又超然卓立,因此,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极深的功力和修养。就书法而言,他始习颜真卿,后专攻北碑。他用魏碑笔势写行书,神妙天然,自成一家。他对真、草、隶、篆四体无不精长,特别是行、楷书取法北碑,空灵流利,坚实遒劲,凝重有力,别有意趣。向云:“扌为叔书初师颜平原,后深明包氏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篆隶楷行,一以贯之,故其书姿态百出,亦为时所推重。”著前几年我在地摊上收藏了一青花瓶,此瓶高23厘米,从造型、纹饰、胎釉、制造工艺和青料成色上看都是宋代特点。烦请专家鉴评。
这件青花“戟耳瓶”并不是藏友所说的宋代青花瓷,而是明代宣德至天顺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其产地和出土地多在江西地区,为当地墓中陪葬的冥器,其颈部所画的折枝花果、腹部所画的缠枝花纹与宣德官窑瓷器上的类似纹饰如出一脉,更显生动、放恣。所用青料显色青黑,胎釉白中发青黄,这乃是民窑瓷器与官窑瓷器用料的优劣、选料的精细、制作工艺水准要求的不同所至。此瓶如如完整无残,价值应在数百元左右。有《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二经蝶堂印谱》、《梅庵集》、《辑雅堂诗话》等。
晚清时期,我国书坛碑学大兴,大有独霸书坛之势,取法北碑之尤盛,其间名家叠现,真、草、隶、篆诸体变革创新,代表人物尤以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吴昌硕等影响最大。赵之谦所书此副对联,创作于光绪己卯年,即公元1879年,他时年五十多岁,可谓是他人生中的颠峰时期,因此这副对联当属他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这副对联中,他把“出入北碑,加篆隶笔法”运用得精妙绝伦,具有典型的“颜底魏面”风貌。此中用笔流畅,繁简匀称,既体现出北碑的沉雄方厚,又显得丰美自然,别具一格,是极为难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