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志
希圣先生:
读过了《食货》第二期,你的《搜读地方志的提议》,和我的意见差不多。年来整理中国社会史的人,所搜罗的资料,大部是徧仄于正史的记载,而忽略了地方志,以及各地的零星记载书籍。我的意见:正史的材料,虽不至于和事实相背,可是一部二十四史是经过了若干朝代,加以“钦定”过了的,其中自免不了一些删改。至于地方志,是就各地的个别情态,而翔实地写下来的,总比较的可靠。同时,我相信,如果搜合了全部中国的地方志,其资料,必定比正史还要多出几倍。ar-indent-count: 2.0"鞠清远先生的《地方志的读法》,扼要地指出了三点,就是都市的、交通线的、和工业的,我认为很对,不过,最好再加上物产之一部门,这对于古代一般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很有许多帮助的。因为过去的中国工业,究竟有限,譬如说,中国的丝业,向来没有一个正确的叙述,我们可以从地方志上得到一些材料,再加以总的汇集,看见不是和正史上的记载相符合?还有盐、铁、棉、米的产量,和人口的比例,各地究竟是怎样的?各地方的风俗舆情,如婚姻、拜神等等迷信,也应该另立一门。
所以我以为如果能够搜集得到各处的地方志,不仅限于省志,连县志以及小部分的村镇乡志,也应该收罗起来,暂定一个纲领,把所得的材料,分别记在那个纲领里,不过,有一件顶重要的事,是不要忘记填年月,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
现在把我暂定的范围写在下面:
都市--各部门的记载
一、交通
二、工业
三、物产
四、赋税
五、风俗
六、人口
七、货币
八、地域
九、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
十、贸易
十一、天灾
十二、官制
十三、兵役
十四、城市的迁移
十五、宗教
十六、缙绅舆地主的姿态
十七、商业
十八、文化
十九、教育
上面的二十则,是不限于大都市的范围,即各小城镇也按照这些部门,把他摘录下来,至于二十个纲要当中,还可分成细目。吴景超先生提出的卡片记载法,倒是一个便利安当的方法,不过不一定要做木箱,就用绒线缚成一册,也是可以的。
还有各地衙门的旧档案,也是好材料,不过这是很不易得的。
关于上述各点,自然免不了若干的错误,希望先生加以指正和批判,祝
康健。
王沉上三、二九
(资料来源:《食货》半月刊第二卷,第一期,民国二十四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