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空工业弊病探源:科研与生产严重剥离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9-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图为被印度航空工业视为骄傲的LCA战斗机。但是30多年过去了,该机依然无法定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印度航空工业的一些问题。

据《中国航空报》报道:洛·马公司为了竞争印度战斗机合同推出了F-16IN改型,并且提供了丰厚的技术转让大礼包,而后者才是对印度航空工业的巨大诱惑。

在积极谋求建立地区性绝对军事优势的道路上,印度政府有着自己的原则,即武器研制方面能自行研制的绝不仿制,能仿制的绝不进口,特别是空军装备,更是强调进口、仿制、自研并行的方针。由此可见,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希望通过引进国外产品,为本国航空生产和科研部门谋求对外合作的机会,并以此带动本国航空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条道路走得曲折、艰难,尽管印度航空工业因此大获裨益,但是与国内的核工业与航天工业相比,航空工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未来还可能危及印度建设空军强国的既定目标,这为印度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当然也带来了机遇。

从1940年印度政府在班加罗尔建立工厂为当时的印度皇家空军组装英国战斗机,印度航空工业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但真正成为国家工业体系的组成部分则是在印度独立之后。1950年4月,印度政府通过相关法案决定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此后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航空科研与生产体系,航空工业总体上达到一定规模,能够部分满足本国空军的装备需要。

尽管印度政府将航空工业看得非常重要,但是与航天和核能工业不同,航空工业并不是印度政府所规定的战略产业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航空工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与资金方面的优先支持。印度的航空研发和制造体系主要集中在国防部和科学与工业部,但是在上述两个政府部门中,以航空为主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总数非常少,特别是最近几年,印度政府大力扶持IT和汽车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与航空工业争夺人才和资金的现象,导致印度的IT业和汽车业整体快速发展,而航空工业则几乎原地踏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