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千万不能背弃过去那些最珍贵的东西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9-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我军著名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

一年了,从党政领导到普通读者再到文化界,很多人都在谈论一本叫做《苦难辉煌》的书,这部由国防大学教授、少将金一南耗费15年时间写就的大书,从2009年1月出版到现在,已经印刷了16次,印数达到30万册,并入选了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党员干部学习推荐书目”。为了写作该书,金一南做了200多万字的笔记,读了500多本书,查阅了大量原始文献,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资料,在许多重大事件上做了独特的解读和分析,最终将历史原貌和文学的生动性有机结合到了一起。为此,本报近日专访金一南,邀他回顾写作这部大书的动机和影响。

动机 重新探索党的历史

新京报:你在《苦难辉煌》这本书里面,表现出了相当新颖的历史观,同时这种历史观又得到了广大读者和高层领导的普遍赞许,你的历史观是怎样形成的?

金一南:“文革”开始我14岁,结束时24岁,正好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那段时间我父亲被打倒,我由原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一下子就跌入到了黑帮子女的队伍中。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文革”让我们去思考,党真正有力量到底在哪里?那段时间党和领袖犯了那么多错误,把国家带到灾难里头了。

我当时就有一个疑问,这个党为什么会获得今天这样的胜利?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短时间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信任?1921年建党时,才50多名党员;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剩下八百人,1949年就获得了全国政权,为什么?

新京报:从个人的境遇转变到对党和国家历史的思考,这中间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你这个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最后又有些什么不同的发现?

金一南:毛泽东当年有个感觉,就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很多东西都是我创造的,现在我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当年我是从这里探索,这个党为什么能搞这么大的局面。一旦进入这个探索,我就一发不可收拾。

新京报:所以你对党和历史的理解,能够突破某些藩篱?包括能够看到其中很多并非一帆风顺的地方?

金一南:从一开始,我看党的历史的时候就非常摒弃传统的观点,比如“党的历史是路线斗争史,是统一战线史,我们是联合各种力量经历各种巧合才取胜的”。随着我对党史的探索,我就感到,何其艰难啊,多少人牺牲,多少人奋斗,一将功成万骨枯。

虽然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事业归功于少数领导者,但是一定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奋斗牺牲的人,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胜利就依靠他们。就像《国际歌》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

新京报:在一段时间,“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似乎存在争论,你是怎么看的?

金一南:前者是英雄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我觉得这一点不能把它绝对化,重大历史关头的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在这本书里,我重点写的就是关键人物的作用,各个集团里的领袖人物之间的博弈,高层决策所发生的碰撞。这些人的出发点都是救国救民,包括孙中山和蒋介石。这本书的材料准备和写作,我用了15年的时间,其实思想准备的时间更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