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还是潜在的敌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十月十四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中俄界桩揭幕仪式上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当日,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两国边防部队已开始按双方勘定的国界线履行防务。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自2001年7月中俄两国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来,两国关系呈现出稳步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被双方领导人称之为“历史最好和最有成效的时期”与“非常良好的时期”。此间,双方高层互访不断,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得了巨大成绩。与此同时,中俄两国以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所规定的原则为基础,以不针对第三国为宗旨,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相互协调、密切合作,令当代国际社会所瞩目。
但当我们为当前中俄关系现状感到由衷欣慰的同时,静观两国关系的各个层面,却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两国政府间、领导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即两国的民众情绪。中国-俄罗斯,究竟是战略协作伙伴,还是潜在的敌人?这是令两国诸多民众所感到困惑的问题。
对中国民众而言,自近代以来,沙皇俄国侵华的历史是一个在心理上很难抹去的阴影。许多具有一定历史知识,但对中俄关系历史沿革缺乏了解的中国人,头脑中始终有一种何时收回15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潜意识。
同样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俄关系的发展和两国民间交往的增加,促使俄罗斯国内少数“右翼”势力的排华情绪严重。部分政治家、学者歪曲中俄关系的客观历史和现实,散布和鼓吹“中国威胁论”;毫无根据的指责“中国觊觎俄罗斯远东的领土”;“中国对俄罗斯进行人口侵略”等。尽管这些言论在俄罗斯主流媒体中不占有绝对地位,但其潜在的影响深远、巨大。如果我们在发展新世纪中俄关系中,只强调其政治意义,重视其经济利益,而忽视两国民众的情绪,势必会影响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稳固性。
一 关于中俄关系的早期历史
我们认为,中俄关系的历史,首先是两大民族交往的历史,但不可否认,两国关系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出现过不平衡阶段。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两国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不仅明确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的走向,即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俄称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同时也为两国未来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从《尼布楚条约》的核心内容来看,该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在此前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俄国哥萨克武装分子波亚科夫(1643-1646年)、哈巴罗夫(1650-1653年)、斯杰潘诺夫(1652-1653年)等对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达斡尔人居住地进行多次骚扰,武装占领,但客观的看,此时的中俄关系还是处于一个由相知,到产生矛盾和平稳发展的阶段。
1727年中俄两国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划定了中段边界“由沙毕纳伊岭起至额尔古纳河为止,期间在迤北一带者归俄国;在迤南一带者,归中国,”结束了自《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近40来两国围绕中段边界产生的诸多争议问题。1728年中俄两国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不仅将上年度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有关边界内容纳入其中,同时还规定了两国官商贸易的原则:“其人数仍照原定,不得超过二百人,每间三年一次”。对于中俄民间贸易活动,该条约首次做出了具体规定:“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楞额之恰克图、尼布朝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该条款为后来中俄民间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由此,俄罗斯在1728年建造了恰克图贸易市场,中国遂于1730年在恰克图边境设立了买卖城。恰克图贸易对中俄早期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