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外部世界起过什么作用?(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8-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不过,由于人口数量达到了空前的记录,宋朝的人口压力的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经过两宋之际的战乱,当南宋与金双方进入稳定对峙的阶段,南北的人口就又攀上了新的台阶,13世纪初合计达到了1.&127;2亿,南宋人口到端平二年(1235年)已在6000万以上。早在北宋中期,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杀婴之风就已相当严重,发展到不分男女,见于记载的就有今湖南与湖北相邻一带、苏南、皖南、赣东北、浙江和福建各地。福建因山多地少,缺少开发余地,杀婴之风最甚,连富人和士大夫家族也都“计产育子”,“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

但宋朝并未出现任何向外扩大生存空间的言论或行动,如果对辽、西夏、金、蒙古、元的政策可以用“积弱”来解释,那么就是在南宋期间也从未对大理采取过军事征服这一点,只能证明当时的君臣的确没有动过这方面的脑筋。对与日俱增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增加粮食产量和开发山区来缓解的。宋代的最高垦田数约有7.2亿亩,&127;“这一数额不仅前代未曾达到,即使是后来的元明两代也未超过此数额”。宋太宗时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扩种麦豆类作物,同时在江淮之间推广水稻,以充分利用地力,防止水旱灾害的影响。真宗时从福建引入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种,在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推广;还在宫中试种,让百官了解新品种的效益。这些措施对南方农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福建的梯田出现在宋代,就是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的证明。另一途径是将原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辟为新的政区,以安置移民,扩大耕地。如北宋后期,在原来属“梅山峒蛮”居住并被禁止与汉区交通的地方筑二城,置新化县,“得主、客万四千八百九户,万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此后,对湖南西部和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的移民显著增加。

成吉思汗与蒙古诸王的西征给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恐惧,但西征的动因来自蒙古族本身,与宋、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状况毫无关系,而且西征大多发生在这些政权被灭之前。西夏和金分别亡于1227年和1234年,此前的1213年蒙古哲别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1221年又有哲别和速不台的西征。1235年蒙古军开始攻宋,同年拔都出兵西征,1253年又有旭烈兀的西征,1254年蒙古军灭大理,同年征服了吐蕃。到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最终被消灭时,西征早已结束,庞大的大蒙古帝国已经分裂。在蒙古的军事征伐中固然利用了女真、党项、契丹和汉等族的的人力和物力,但这些都是被俘虏和掠夺的结果。同样,在灭西夏、金、大理、南宋的过程中,也有大批来自中西亚和欧洲的人员被充当将士、炮手、工匠和官吏。

西夏和金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纪初的一半。当时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大片土地荒无人烟,亟待垦复。所以,元朝建立后对高丽、安南(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日本、缅国(今缅甸)、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侵略,只是蒙古军队好战传统的继续,境内的人口只是为统治者提供了兵力而已。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500万,远不如宋金合计,而且元朝期间的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蒙古西征与元朝对各国的侵略战争客观上留下了一些中国移民,但都是出于战争或控制的需要,或者是战败的结果,并非积极主动的人口迁移。而迁入中国的中西亚、欧洲移民数量更多,以后大部分在中国定居。

与元朝相比,明初的疆域已缩小了很多。而在明朝期间,自永乐(1403年-1425年)以后也始终处于退缩之中。

明初曾继承元代的建置,在朝鲜半岛设有屯驻军队的卫、所,但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氏高丽奉行亲明政策后,即将这些卫、所撤至鸭绿江以北,从此鸭绿江成为中国和朝鲜的界河。永乐七年(1409年)在东北女真等族地区设置了奴尔干都司,辖境直到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征服苦兀,更扩大到萨哈林岛(库页岛)。至宣德十年(1435年)都司撤销,其下属的羁縻卫、所虽继续存在,但控制已大为削弱。后期由于满族的崛起,明军节节败退,直到退至山海关内。明初的北界曾在今内蒙古的西辽河、沙拉木伦河至阴山山脉、贺兰山一线,但宣德以后逐渐退到了长城一线。西北一度拥有的元朝全部疆土,也陆续放弃,最终后撤至甘肃的嘉峪关。安南发生内乱后,明朝于永乐五年(1406年)在安南设置交趾布政使司,正式列为国土,至宣德三年(1428年)撤销,人员全部撤回。明朝在今缅甸、泰国和老挝境内设置的三个宣抚司和六个宣慰司(三宣六慰),在中期后不断受到缅甸东吁王朝的进攻,一度全部落入缅甸之手。经反击,仅收回了“三宣”和“六慰”中的一慰──老挝宣慰司。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